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各地长城-〉山东的长城-〉穆陵关

作者:刘世松

  刘世松老师,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东省沂水县马站中学历史教员。
  1. 穆陵之名
  2. 穆陵关的设置
  3. 齐长城简说
  4. 穆陵形势总论
  5. 穆陵战事
  6. 穆陵关文物古迹
  7. 穆陵风情
  8. 开发穆陵关


穆 陵 关
作者:刘世松 2002年10月26日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2.穆陵关的设置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察西周时期全图,可以发现:辽阔的西周版图上,惟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临淄齐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刘斌考证,穆陵关的建置年代,不晚于公元前821年。西周始建于公元前1044年,结束于公元前771年。就算穆陵关始建于西周晚期,最低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尽管穆陵关的准确始建年代难以考究,但可以作一大致推断。商朝时期,今鲁中南一带有郯、莒、颛臾、薄姑、姑幕等国,各国之间征战不断。穆陵为鲁中南北交通要枢,不能不引起各交战国的重视,成为争夺的焦点。附近出土过大量石箭簇,应该就是这一时期战争的遗物。因此,不排除商朝穆陵已设关的可能。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与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穆陵关的设置,更大的可能是出自姜子牙。山东是殷商的根据地,周灭商后,武王为防止商人叛乱,一方面赐封姜子牙建齐,周公长子伯禽建鲁,镇驻东方。一方面采取以殷制殷的政策,封商纣之子武庚为殷后,继续统治殷地。同时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去世后不久,武庚与意欲篡权的管叔、蔡叔合谋,联合东方许多方国、部落,一道兴兵叛乱。这是一场较武王伐纣更艰苦、更长久的大战,齐国自然也是叛军进攻的重要目标。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大战中,周成王“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姜子牙身负王命,驰骋疆场,南征北战,苦战三年,协助周公平定叛乱。可以想见,作为齐国南疆最重要战略防御凭仗的穆陵,必是叛军攻略的重点。而作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的姜子牙,不可能不高度重视对穆陵的固守和防御。因此,在此设重关,派重兵把守,依山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这个推理是正确的,那么,穆陵关的设置,应该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穆陵关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穆陵关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要道卡口,军事重地,历朝历代多遣兵驻守,建置修葺。济南市社科院研究员庄春波,经多年精心研究考证,确认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穆陵关。穆陵关最早的建筑,就是齐桓公之前已经完成的葵丘城。春秋后期设穆陵亭,置亭长,以报警、御敌。唐朝中后期,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要塞,据险自重。五代后周皇帝郭威,任命韩通为穆陵关防御使,控制河东至关西要道,今穆陵关东则有“韩通城”遗址。
  这里广泛流传着赵匡胤穆陵关大战韩通的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周为宋,登基称帝。韩通不服,据守穆陵关,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赵匡胤对垒。传说韩通为沂山通臂猿转世,其臂可伸长丈二,有万夫不当之勇。尽管赵匡胤武艺高强,也斗不过有神通法术的韩通,苦战一天,败下阵来。夜宿山神庙,梦沂山神相告:明日再战,我当助你。次日,赵匡胤再与韩通决战穆陵关,当韩通再次施展法术伸出丈二神臂时,却被关楼垛口死死卡住,怎么也抽不出来。赵匡胤乘机神枪猛打,韩通受重伤败退南逃,经马站、沭水、道拖,死于韩家哭(今韩家曲)。为感谢沂山神相助,赵匡胤下令重建沂山神庙,赐名“东镇庙”。
  传说虽属虚构,但赵匡胤称帝后敕建东镇庙,亲率文武百官祭封沂山,巡视穆陵关防务,却是事实。为防御北汉与辽国从东北方南侵,赵匡胤命枢密院设穆陵关巡检司(巡检司为古代设于关隘要地,主管州县防务治安的军事单位),后为穆陵关镇(镇为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兵戍守之军事单位)。金宣宗完颜旬看重穆陵关的战略地位,于1216年升穆陵关镇为穆陵县,派专官镇守。李全起义,扼穆陵关,攻略临朐。元初省穆陵县入临朐,于关南设白塔镇。1336年,元朝立穆陵关巡检司,并在关北设穆陵寨(寨为古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关南设神林寨。1352年,元朝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耳,创戍楼、造兵室,扼隘于此。明洪武三年,设巡检官一员,弓兵百余人。明嘉靖年间,临朐知县王家士建巡检署于关上。今保留在穆陵关东侧的明嘉靖“增穆陵碑”记载,嘉靖四十三年,青州知府杜思增修关楼公馆,守关弓兵增至百人以上,并准带家眷,屯田自养,免关税、劳役,归穆陵关巡检司所辖,地方官府无权干涉。清初穆陵关巡检属皂隶二人,弓兵二十人,递铺兵三十人。民国初,穆陵关巡检司移驻蒋峪,穆陵关关防设施日趋荒废。
  据考证,明清时期的穆陵关,总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歇山式建筑。前有瓮门(门外筑垣,以遮城门,加强固守御敌),廊道深邃,易于固守御敌。门外关道陡立,其内较为平宽。关楼两侧及前后,均有烽火台。左右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于城墙的“裨楼”(镶衬于大楼左右的小楼)或是低于城堞的“厢台”,它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砖块、砌石錾纹,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质风铎(大铃,形似钟而扁,悬於檐下,风摇作响,故名)推想可知,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设计别出心裁,砌筑坚实严整,工艺精致,崇宏高大,耸立云表,巍峨庄严。
  遥想当年,精兵强将在此把守,个个披坚执甲,威风凛凛地站立城头。铠甲与刀枪互相映衬,寒光闪闪;残阳与旌旗融为一体,皆成血色。强弩硬弓,盘诘行人,枪戟交叉,喝问来者……
  穆陵关关楼雄壮,城墙坚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齐国犹嫌不足,在穆陵关以北5公里,又构筑了第二道长城防线。二道防线从泰薄顶东侧的脖根腿北去,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药山、卧牛城,在临朐、安丘境内转一个大弯,在莒沂边界与第一道长城会合,两道长城围成一个以穆陵关为核心方圆五十里的“长城城”。 二道长城的关口名“大关”,大关以北不远是“小关”。小关、大关、穆陵关,三重防线三道关,真正是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穆陵关,无愧为“东方雄关”、“天下奇关”!
<< 1.穆陵之名 [ 回到首页 ] 3. 齐长城简说 >>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