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4-10-06 Wed

京北长城防御体系探访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京北长城防御体系探访行

打开北京的地图,你会发现在京北的延庆和怀柔的交界处,重重叠叠有数道平行的锯齿形波浪线,而每一道波浪线便代表着一道长城,细数下来足有四道之多,为什么京北会有这么多层的长城防御,每道长城的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我一直再问的一个问题。2004年10月5日的国庆期间,我终于自驾车去了一趟京北,去解开这个谜底。

从地图上看,第一道东至箭扣的北京结,经旺泉峪、大榛峪、铁矿峪、水塘子,到黄花城、撞道口、西水峪,最后消失在龙泉峪的西部群山之中。第二道长城较短,一般在地图上都没有标示,是黄花城北的前哨阵地“二道关”,只修筑了涧口这一段。第三道长城自东侧箭扣的九眼楼,经岔石口,到海字口,一直延伸到凤驼梁附近,并继续向西部莽莽群山的中延伸,在燕羽山北部的群山中经四司、三司、二司、一司等关塞,最后与八达岭外的西拨子相连,组成完整的京北内长城防御体系。第四道长城同样是从东侧的九眼楼向北延伸,翻越高高的黑坨山,经梁根、椴木沟、大胜岭、下花楼、上花楼、黑汉岭、上营,断断续续一直向西方向拐延伸,最后从白河堡东侧向北方向离京而去,在河北境内又一分为二,一道继续北上,另一道向西北方向而去,这道长城便是京城的外长城,沿这道长城在北京境内沿有四座堡垒,他们是靖安(白河堡)、刘斌、周四、黑汉,都是扼守古道的咽喉部位。一路向北,你会分别经过黄花城、二道关、海字口、大胜岭四道关口。

在这纵横交错的四道长城体系中,你还会发现一个四海镇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北部山区中交通枢纽的小镇,这可是北部四道长城体系中的战略要地,在长城防御沿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四海镇原名四海冶,是群山环抱下一块平川,是明代的一座古城,现如今只有东部的山峰上还遗存一道残墙。

驾车顺着汤立路一直北去,过小汤山环岛继续向北,跨过京密引水渠,穿越大秦铁路,便进入了北部的群山中。沿着山中的盘山道,过银山塔林景区继续北上,在九渡河路口左拐,两侧高大的树木夹道,一路上不时可见黄花城小西湖景区的路牌。远远望去,前方的翠岭之巅蜿蜒着一条崭新的巨龙,灰白色的巨龙在秋日下格外的刺眼。拐过一座小桥,人声鼎沸的地方便是黄花城关口。此时已近中午11时。

该区长城总长10800米,包括从望泉沟城楼至十八蹬的明长城主线和连接二道关、鹞子峪城堡的千插线,构成六关、六堡、十七台、三十三座敌楼组成的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体系。这段长城我曾经从西水峪一直穿越至黄花城,后来因为野长城禁攀,就再也没有机会去攀东侧的这一段,没想到今年五月初,黄花城东段开始重修,以便正式对外开放,实乃非常之遗憾,这段野长城将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车停在关口的公路边,东侧波光粼粼的水面便是黄花城水库了,一片片绿水映衬着湖边红色的建筑,几只小船在湖中随浆荡漾。长城的关口如今被一条弧形的混凝土大坝挡腰截断,这便是黄花城大坝。大坝高达10多米,坝顶宽只有1米有半,坝底有一出水口,一条水龙喷射而出,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路的对面一块山崖上有两个红色的大字“金汤”,当年的黄花城坚不可摧,固若金汤,这两个字很好地表达了黄花城的坚固。

顺着大坝跨到对岸,竞有四、五个当地的农民在此收费,要从此坝过需交2元过路费,为了登上长城只好交钱借路。对岸紧挨着大坝,长城顺坡而下,坡底有一座敌楼几与大坝相接,敌楼向下还有一段残墙延伸,一直到达涧口的悬崖边上,高高的城墙与绝壁形成了一道难以攀登的天险。这座敌楼为长方形,正面有2个窗口,侧面有4个窗口,弥足可贵的是在最东侧的那个窗口还有木制窗格残存。顺坡而上又是一座敌楼,两座敌楼的有一道残墙相连,可惜墙垛破坏殆尽,只余残墙散落在坡道之上。

顺着长城脚下的山坡,沿着水库边上的小道,一直横切到一座小码头边,便是登长城的一条小道。沿着曲折的小道,很快便到达了一座凉亭处,没想到此处又被拦截,一位年轻小伙称登城的铁梯是他放置的,还要交2元的借梯费,哎,一声叹息后,只好再交上2元。再拐一个小弯,长城墙基尽现眼前,这段长城是用块石堆砌而成,东侧这部分几乎没有一块城砖,而稍往西去石基之上还有一截城砖。

原来这段长城没有缺口,只能从铁梯攀登上长城。长城的坡道上到处散落着白色的浆灰,这是城砖坍塌后勾缝用的灰浆。顺着坡道向上而登,坡道上的砖缝中长满了杂草,早秋的野草已经开始枯黄,夏日的野花也已结出粒粒的果实。上面的这座敌楼屹立在山角的转弯处,敌楼南侧有一道大门,门外有台阶与关内的坡道相连,原来古时登城攀的是这条坡道,由于长城修复,这道大门被堵,也就有了城外的那道铁梯,有了给当地农民创收的借梯费。这座敌楼与最下边的相似,也是长方形,正面2个窗口,侧面4个窗口,只是在南侧和东侧各有一道城门。楼内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只是顶部已全部坍塌,强烈的正午阳光直射而入。楼内找不到可以登顶的梯子,也找不到顶上的通口,不知道当初是如何登顶的。

通往东侧的一个城门用铁条拦住,栏杆上挂有一个牌子,提醒各位游人:长城坡道刚刚修复,尚未验收,不得入内,违者罚款50元,一位民工坐在对面刚刚修复一新的坡道台阶上看护。透过铁栏望去,新修的坡道台阶整齐,崭新的青色城砖,白色的石灰勾缝,层层台阶看上去那样的异样。两侧的墙体疏松的旧砖已不复存在,虽然按原墙的损坏成度原样复修,但由于新增了一些新砖,新旧城砖颜色相差较大,加上白色勾缝,整体显得那样的不协调。

与这位民工闲聊中得知,这段修复的长城,从黄花城关口一直修到水塘子关口,过水塘子至北京结这段长城还是野长城。长城修复工程基本竣工,只待国庆放假结束后,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即可对外正式开放。长城的坡道基本重建,城墙是按原来破损的样子,进行加固的,所有修复的城砖都是新砖。

通过南侧的窗口看到,长城沿山脊东南方向拐去,墙体基本上新勾了砖缝,也得到了加固。城外山坡的丛林中,有一条小道蜿蜒而上,一直可达近处这个制高点,有一些游人在这条小道上吃力地向上攀去。原来,他们是从大坝下方涧沟上的一座吊桥跨沟的,可以直至长城的一个制高点,比我所在的位置要高出许多。通过北窗的窗口,只见一座花岗石山体如屏风拔地而起,突兀在青山翠岭的背后,这便是新开发的景区麟龙山。麟龙山下的一道山梁之上,突出的两峰之巅各矗立着一座敌楼,镇守着黄花城部要地,这便是二道关长城。通过西侧的窗口,向西眺望,长城先跌入深沟,与湖面擦肩而过,立即又高高的跃起,在对面的群峰上腾跃。西部的制高点处敌楼上,有一座信号差转台,高高的天线破坏了长城的巍然。

此段西侧的山峰边缘还有一座敌楼,这就是在山下所见的与第一个座相邻的那一座。下面的一段基座立于峰顶,敌楼高高在上,通往敌楼的通道只剩一个残梯的绝壁。攀上这段坡道,白色的浆灰更是散满了地面,敌楼就屹立在这段坡道的中央。这座敌楼也是长方形,与其他两座几乎一样。北侧中间的两个窗口有所损坏,内部墙体也有所损坏。西侧南窗口被城砖堵住,北窗被铁栏杆围住,大概是防止游人翻至西侧的这段坡道上。沿着一段更陡的坡道而下,便过到达第一座敌楼。这一段可能是黄花城东段最后的残长城了,也许黄花城正式对外开放后会禁止游人攀登的。

登完黄花城,我们继续向防御体系的纵深驶去。又是一道长城跨涧而过,两侧敌楼巍然,长龙起伏跌宕,从东侧山峦跌入涧沟,又从西侧山坡爬上峰顶。一座小小的村庄位于这道涧沟中,将长城分割左右,这便是二道关村。这段长城和敌楼保存基本完好,可惜未能登上。为了加强二道关的防御,又在鹞子内峪建隘口一座,据《四镇三关志》和《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关一道,城楼一间,水道二空,挡墙二道,敌台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宽漫,通众骑,极冲”。现在,隘口西南烽火台尚存,隘口已毁。鹞子峪隘口东侧北坡还建有一城堡,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砖石结构,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南向开一城门,门洞上镶嵌一汉白玉门额,上书“鹞子峪堡”四个字,城堡保存完好。

越过二道关,山道便开始爬升,一路上自然景区不断,有麟龙山风景区、凤凰坨风景区、延寿山自然风景区和杏树台民俗接待区。山谷内秋风瑟瑟,树叶早已染上了红色;峡谷内薄雾蒙蒙,丛林已然融入了绿海。山岭的最高处,便是延庆与怀柔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的分水岭。从山岭随盘山道而下,延庆的第一个村庄便是海字口,又是一道长城跨涧而过,这便是来自九眼楼的第三道长城,也是北部长城的内长城主线。我曾在西水峪那段长城的山峰上观察过这段长城,从高高的黑坨山腰部,自东而西,一条巨龙在莽莽群峰中起伏,如同舞动在绿色海洋浪尖上的一条灰色的绸带。从远处观看,这段长城保存基本完好,墙体连贯,敌楼较为完整。

过了第三道长城,向前不远处,溪边一片高粱地后面的峰顶又有一座敌楼高耸,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北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古城四海镇。四海镇原为四海冶,建于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64年)。作为战略要地,当然四面城墙高矗,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如今只有镇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峰上还矗立着一道残墙和二座敌楼。沿着镇内的一条东西通道,从公路边上来到镇中的中心大道,沿着这条道一直向南,来到一座大院的门口,顺着一条小道向左拐去,便进入了农田。农田东侧有一条溪流,顺着溪流继续向南,溪中有几块青石垫出的一条越溪通道。跨过小溪,沿着山坡丛林中的小道向上攀去,很快便可到达山梁上的一处低洼处。

低洼处的南侧山峰上,矗立着一座砖台,砖台上是一座信号差转天线,根据砖台的新旧程度,我判断这应是新建的建筑。山脊上的城墙基本坍塌,只有一条碎石基尚存。残基顺山势南北延伸而去,南至上面的那座砖台,北至一座屹立于山峰顶的敌楼。

登上北侧这座敌楼,敌楼为青条石板座基,楼体为砖墙,四面各有一个窗口,南侧下部的西角有一道城门。跨入楼内,顶部为单拱结构,四周局部坍塌,但还是基本上保存了原貌。楼内东南角有一楼梯可登至顶部。登上楼顶,中间是一个拱形,两侧为平台,楼顶无任何建筑遗存。

环顾四周,东侧是一条山谷平川,一条公路穿越其中,公路两侧绿树环抱,这便是横跨黑坨山,通向怀柔的琉璃庙镇的县道。从这条公路的永安堡村,沿村间公路向西南方向折去,直至黑坨山脚下的庄户村,便是著名的九眼楼景区,翻越九眼楼对面就是西栅子村了,九眼楼西侧有一段台阶道,便是这景区中的登山道路。平川内一片片黄色的高粱地,纵横交替,规则有序,一派丰收的繁荣景向。南侧高高的山坡上,秋叶点缀,绿的、黄的、红的,还有一些棕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秋来山岭的画图。西侧便是农舍成排的四海镇,一排排农舍排列有序,二条主要干道南北贯通,四周绿树环绕。再往西去又是山岭连绵,高高的群峰遮住了视野。北侧是东西两侧平川的惟一通道,一条丁字形公路在此交汇,再往北又是一道高大的屏风。低头脚下的这道山梁,南高北低,似一把尖刀插在平川的心脏,将平川分为东西两片。东侧为农田,西侧为古镇,这道山梁成为天然的一道战略制高点。再看四海镇,四周高大的群峰环抱,重重叠叠,几条古道四通八达,南北通怀柔关口黄花城、西达延庆盆地永宁城、东到怀柔屏障黑坨山,北至白河峡谷中的宝山镇和千家店,无愧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

顺着碎石城墙继续向北,山势逐渐下降,另一座敌楼屹立在一座更低的峰顶。这座敌楼破损剧惨,外部基座的条石和墙体的城砖全部坍塌殆尽,惟有楼中的土堆尚存,土堆中掺杂大量的碎石。土堆为圆丘状,直径在2米左右,高也在2米左右,土丘的顶部长满了杂草,底部也是杂草丛生,野草在秋风中低吟着一首诉说百年沧桑的咏叹调。不知道这座敌楼当初就是建成土质的圆丘状,还是在历史的动荡中消失了敌楼的原型,我查不到任何资料。

继续顺山势而下,在这道山梁的尖刀处,又是一座新建的电信差转台,灰蓝色的建筑如同敌楼一般,高高地矗立在山梁之上。山梁顶部的平川,有一个小小的湖面,一条小河向南流去,湖边有一座公园,园内立着一只水车和一座雕塑。这可能是镇中最佳的休憩之地了。

下午15时左右,我们离开了四海镇,沿着山谷中的一条大道驶向延庆盆地。在这条长达40多公里的山谷北侧,是连绵不绝的高大山峦,山梁上的长城和敌楼时隐时现,这条长城便是北部的第四道长城,也是京北防御体系中的外长城。为了加强山谷中的防御能力,山谷中自东而西设置了黑汉、周四、刘斌和靖安四座堡垒,扼守着峪谷中的要道。西侧谷口处,在延庆盆地的东部边缘,还设防了永宁、双营和延庆三座古城堡,与延庆南的八达岭、居庸关和沿河城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西部峡谷防御体系,这三座古城既防止攻破外长城的敌人直掏八达岭,又阻止敌人沿东部峡谷直达九眼楼和海字口关口。

永宁古城始建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奉命统兵移建永宁卫城,原古城内有庙宇44座,可惜在1958年以前坚固的城墙连同庙宇一起拆毁。虽然,永宁古城永远的消失了,如今只有一条仿古街道默默地展示永宁曾有的繁荣,但作为战略要地上一个重要棋子,她将与古长城体系一起永远地屹立在京北的大地上。

双营古城据传说最初为唐朝所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守军戚世登复以砖石加固,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二里七十五步,有东西二门。如今保护较为完整。

延庆古城始建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九月,明宣德五年年(1430年)又是命阳武侯薛禄补修,景泰二年(1451年)再命副总兵纪广率军修筑。自元明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一天的探访非常短暂,但我还被这一道道长城、一座座敌楼和一片片古城所深深地震撼,我尽可能叙述着我所见到的一切,我所知道的一切,但还有很多深层次战略意义,还有一座座敌楼的进一步考察,也许等待着未来和大家一起去探索。

2004-10-6



高矗的南一楼



本贴最后一次由野人老J修改于2004-10-07 10:25:30



野人老J于 2004-10-06 22:49:18 发表在分类:考察
(4861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