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延庆明清古壁画中的民间音乐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延庆民间音乐多作为高跷、秧歌、旱船、龙灯等民间花会的伴奏音乐,以粗犷、豪放著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而延庆地区的一些明清古寺庙壁画中,却以静态的方式记录了延庆地区明清以来民间音乐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壁画中描绘的乐师、乐器和乐队组合等形象,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依稀可以从民间花会伴奏音乐中寻找到他们影子。
  村落中的古寺庙是古人敬神、娱神的地方,而音乐则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延庆地区能够体现民间音乐的壁画主要集中在火神庙和龙王庙当中,其中以龙王庙最为常见。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分析,延庆地区明清时期民间音乐主要受军乐和道教音乐的影响较大。
  首先,从明代、清代古寺庙壁画中乐器和乐队组合的变化,清晰地记录了延庆地区民间音乐从军乐、祭祀音乐到现在花会音乐的演变过程。有明以来,延庆作为守卫京师和皇陵的重要军事要塞,境内遍布长城、屯堡、烽燧等防御工程,军民杂处。军事重镇和长城防御是当时的主题,军队的生产、生活对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明代军乐对延庆当时民间音乐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永宁和平街火神庙明代战争题材壁画中就有一些描绘明代军乐队的内容。使我们对明代军乐队的组成有了较直观的印象。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延庆地区民间花会伴奏音乐中找到明代军乐的影子。在东山墙“争战图”中,一名士兵吹着“长尖”,吹响了出征的号角。另一名士兵正站在礼炮后面擂着战鼓,为明军鼓舞士气。在西山墙“得胜图”中,在城门前方,两名吹“长尖”骑兵,其后不远处有一组演奏腰鼓、跨鼓,吹着唢呐,打着小钹的乐队组合,敲锣打鼓地欢迎得胜归来的众神和明军将士。这些乐队组合,在为我们营造出征时庄严肃穆和得胜时欢乐喜庆气氛的同时,也保留下了有关明代军乐的珍贵史料。
  在这些乐器当中,长尖是今天北方很难见到的乐器。长尖又称“招军”、“先锋”、“喇叭”、“号筒”或“尖子号”。是民间吹奏乐器,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曾用于军中。现广泛用于浙江、江苏、福建、河南等地民间吹打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明代北方长城沿线,长尖也是军队中常见的乐器。只是现在北方地区不流行了。
  在两幅壁画中,鼓竟有三种形式。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其产生的年代较早,很早就被祖先用于军队助威。相传炎黄阪泉大战时,“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壁画中的有战鼓、腰鼓和跨鼓等形式。战鼓与普通的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直到今天,在延庆地区流行的狮子、高跷等民间花会伴奏音乐中依然可以看到战鼓的身影。
而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其后腰鼓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当中,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成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在“得胜图”中出现的挎鼓,比平常看到的书鼓还要扁一些,直接跨在演奏者的胸前,有两个鼓槌击打。挎鼓,也称迓鼓。流行于京郊各区县。迓鼓源于宋代的军乐,宋人在迎接出征将士凯旋时演奏。传入民间后,成为人们庆丰年时演奏的一种锣鼓乐。董家沟佛爷庙清代中后期龙王行雨图壁画中的乐队的挎鼓已经与今天的挎鼓十分接近了。
此外,在演奏队伍中还出现了唢呐和小钹。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 小钹动中。这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壁画中明代军乐队使用的乐器钹与今天延庆花会伴奏乐队钹没什么变化。
  唢呐是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隆庆元年,戚继光及其麾下的戚家军被调到京师,守蓟镇长城。明朝采纳戚继光的建议,在昌镇、蓟镇、辽镇等长城沿线修筑空心敌楼、训练军队,加强京师周边的军事防御。壁画中的乐队组合,很可能留有当年戚家军的遗风。
在火神庙壁画中到我们看到的挎鼓、腰鼓、钹、唢呐的军乐队组合,而今天延庆地区舞龙、竹马、旱船、秧歌等民间花会表演伴奏乐队中依然可以看到相同或相近的乐队组合方式。比如旱船伴奏乐队的镲、鼓、唢呐组合,舞龙、舞狮的镲、鼓组组合等。几百年来,威猛、雄壮的军乐遗风仍然可以通过这种粗狂豪放的民间伴奏音乐保留下来。

  其次,延庆地区民间音乐也受道教及民间祭祀音乐的影响。明清时期道教虽然逐渐走向衰落,但在皇家和民间道教信仰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笃信道教,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道教的发展。而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及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明清时期道教为了自身的发展逐渐将民俗的神纳入到道教体系当中,同时道教音乐也吸收、借鉴了很多民间音乐的曲调和乐器。比如正一道音乐使用的乐器就无统一定制。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正一道所用的乐器多为:笛、弦子、鼓、钹、笙、箫、古提琴、双育、云锣、大锣、小锣、大小唢呐、二胡等。而北方山西、陕西、河南一带正一道所用的乐器则多以管、唢呐、笙和笛为主。
  延庆地区明清时期虽然没有大的道观,但是道教信仰仍然十分普遍,至今仍然还保存很多真武庙、泰山庙、三官庙、关帝庙、龙王庙等与道教信仰有关的寺庙。比如龙王庙的行雨图和回宫图中的水晶宫前面,都要安排欢送和迎接的仪仗队伍,以示对龙王行雨这件事的崇敬和感谢。队伍中最突出就是乞雨的乐队。这些乐队规模小一点的有鼓、唢呐、钹等简单乐器组合,规模稍大一点除了这些乐器之外,还有云锣、手鼓等,带有明显的道教音乐的色彩。比如大庄科乡董家沟村佛爷庙壁画中清代中后期的乐队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欢送、欢迎行雨队伍的乐队,他们排例在水晶宫门口的台阶附近。演奏的乐器主要包括鼓、钹、云锣、唢呐等,仅鼓就有手鼓、堂鼓等多种。演奏者神情庄重、送行者恭顺虔诚、通过画面上凝固的音乐,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这些乐器组合中,在今天延庆地区的民间花会伴奏中虽已不多见,但仍部分地被民间花会音乐保留下来。比如伴奏用的堂鼓、唢呐、镲等。这些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道教乞雨音乐的内容。
  延庆地区民间音乐有着复杂的形成原因,仅从乐器演变一个方面很难窥其全貌。这里面包含着民族、宗教、人口迁徙等很多内容。但通过对明清时期古寺庙壁画所表现出来的乐器和乐队组合的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延庆现存民间花会伴奏音乐的形成至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里面包含了明代军乐、明清时期道教音乐等某些要素,等待着我们从静态到动态去还原其历史本来面目。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4/1366208758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4/1366208758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4/1366208758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4/13662087583.jpg



本帖由 nobody2013-04-17 22:25:58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延庆明清古壁画中的民间音乐 【nobody】2013-04-17 22:25:58 [8864] (6K)
     学习了 【尚方】2013-04-18 10:52:02 [6313] (无内容)
     新出版的书哪能买到呀? 【野人老J】2013-04-18 08:56:46 [6235] (无内容)
       没有卖,如果需要直接给我留言就行了,谢谢您的支持。 【nobody】2013-04-18 22:45:11 [6414] (无内容)
       野书记对壁画情有独钟呀 【积雪庐】2013-04-18 20:48:18 [6328] (无内容)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3393712043762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