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河北赤城地区的长城概况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据赤城县有关资料载,本县境内长城总长约279公里,分别为北魏、北齐、明代所筑。
一、北魏长城。据《北史-魏本纪》记载:“泰常八年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东起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各置戍卫。”在本县境内东起后城乡滴水崖(赤城南约30公里),向西经东兴堡、雕鹗、三岔口、龙关入宣化。全长80公里。东西走向,系土筑长城。(注:此段长城并非全部土筑,经我实地考察,滴水崖上面(“赤壁”上)是土筑的;滴水崖向西,经东兴堡至雕鹗为石筑长城;康庄向西,经龙关至前所为土筑长城;前所以西为石筑长城。)(注:成大林先生讲,据史料记载认为此段长城是唐代的长城)这段长城,很有可能是北魏以后的北齐、唐、明等朝代复用。
二、北齐长城。据张家口地区长城普查材料述:北齐长城西起大同,经赤城到居庸关、夏口。在本县由东万口,向北经青羊沟,至沽源县骆驼嵯坝头一线。此段长城全长15公里,南北走向,是石筑长城。此系仅存的北齐长城珍品。(需进一步考证)(注:1984年夏,我由坝头山神庙梁向南步行至孔家窝铺,全长约20多公里,石筑长城几乎全部坍塌,长城的西侧长满了野丁香,香气袭人。蚂蚁堆有一米多高。这段山脊的植被很好,长城几乎被原始次生林覆盖。)
三、明代长城。由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堡进入本县,经后城 、姚家湾、龙门所、镇安堡、清泉堡、冰山梁、独石口、马莲口、东栅子、镇宁堡、龙关与魏长城相接。这段长城原系北齐长城,明代复用。全长190公里。为石筑长城。据“君子堡”修筑长城碑文记载:“明万历四十年九月份修完”。(君子堡位于马莲口长城南3公里)由此可证,这段长城是明代修筑的。据明《会要边防》载:“永乐十年,敕边将治壕垣,自长安岭迤西,至洗马林,皆筑石垣,深壕堑,以固防御。”但是,在长安岭以西,汤池口以南地域寻访调查和实地考察均未发现长城(边墙、壕沟)的遗迹。只是在锁阳关以南,可以看出两道形式的长城遗迹。

另外,在赤城县与宣化县的结合部上有一段土石混合结构的长城,目前发现长约为20公里。北起大尖山(在赤城县、宣化县、崇礼县的结合部上),向南经锁阳关、黄草梁、申太庄,到汤池口北山止。(这段长城赤城县无记载)2003年10月28日,我和赤城县博物馆馆长李树涛、馆员邱广利同志实地考察时,在锁阳关、蛤蟆口梁均发现了勾纹砖,经中科院专家叶学名教授鉴定,其上线为唐代。由此,这段长城应是唐代长城。(有历史记载;有历史传说樊梨花镇守锁阳关;有唐代的勾文砖可证。)但是,还需进一步调查考证。
以上的情况仅供列位参考指正。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7210608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72106081.jpg



本帖由 司令2006-12-27 17:10:08发表


好文,从明实录记载看,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赤城境内的长城,在明早期和中期为独石路所辖,5月份曾写过一篇关于这一条长城的修筑情况,我们把这篇文章贴过来。

但关于近边的修筑年代,争议一直比较大。


独石路的边墙又可分为两段,一曰外边,一曰近边。

(一)外边边墙的修筑

这段边墙,自张家口大境门东行入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大尖山,便是独石路长城的西起点。由此沿崇礼、赤城二县交界处北行,到独石口向东复南下,经镇安堡、龙门所,到后城镇马道梁入北京市延庆县永宁四海冶,计长462里。此即为独石路之西、北、东三面之边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边。

最早主张修独石边墙的是正统元年(1436)的兵部给事中朱纯。为防北部瓦剌的侵扰,疏请修筑独石塞垣。而时任宣府镇总兵谭广则上言:“自龙门至独石二百五十余里,独石至黑峪三百余里,筑墙浚濠工甚艰,不若益墩潦守。”否定了朱纯的意见,只允许增筑赤城等堡墩台22座。

成化初,鞑靼诸部势炽塞外,屡屡侵扰于内。九年(1473),在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余子俊屡屡疏请之下,动工修成了东起清水营(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过河即山西境),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的1770里边墙之后,又奏请以“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为墙”之延绥边墙法行于大同、宣府两镇。但当年,因年景欠收,国库不支而未行。

十一年后(1484年),时任户部尚书的余子俊,又受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上任伊始,即锐意实现筑墙之初衷,认为修边筑墙为最急要务。乃上奏曰:“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里,旧有墩台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宣府以独石为首,以柴沟为尾而垣工。”皇帝下诏,明年四月动工。然因太监韦敬等暗中诬告子俊“假修边名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而再次搁置。(《明史"余子俊列传》)

嘉靖二十三年(1544),兵部右侍郎翁万达任宣大、山西、保定军务总督。鉴于俺答四十年来几乎年年犯边,造成巨大损失,危及京师安全的教训,翁万达认为“驰击者彼所长,守险者我所长”,而“山川之险,险与彼共,垣堑之险,险为我专,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以有垣堑可凭也,修边之事必当再举。”

翁万达屡疏请修筑边墙,加上皇帝的倚重,其主张很快得到允准。之后,翁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先后筑成西至山西黄河岸,东至大同府东阳河镇口台和西自宣府西阳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共计1924里的边墙。其中,赤城境内约462里,为显“倒抛物线型”的独石路边墙。

(二)近边边墙的修筑

外边边墙修筑之后,俺答诸部自独石、马营大边入犯减少,专从龙关、龙门所两腋抄近路入内为多。嘉靖二十七年(1548)、十二八年(1549)两次入犯,就是绕过独石之后,由镇安堡斜坡岭和滴水崖边口闯入直下今延庆、永宁一带的。

鉴于此,翁万达又上奏《请城北路内塞疏》:“外边以捍北路,内险以捍京师”“外边兼理堡塞,进可以逐北,退可以致入;内险专事提防,近以翼蔽隆永,远以系籍关南,缓急相资,战守并用。”

在《请修北东二路边垣疏》中又奏:“又自永宁墩、雕鄂、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墩而止,另为创修一道,据其要害,是为近边,即与东路新墙连而为一,防秋之时,不必退守南山,俱须并力外险,盖不止备金汤之设,崇虎豹在山之威,亦且坐收首尾率然相应之利也。”之所以称此段为近边,就是根据此奏中所提到的“是为近边”而得。

于是,翁成万又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主持修筑了隆永之北,独石路南缘之间的一段边墙。这段边墙起自今赤城境内后城滴水崖,向西经雕鄂、三岔口、龙门关、前所,至大尖山与外边北行之边墙连为一体。本文据《请修北东二路边垣疏》文中所述,将此称之为近边。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12-28 12:34:00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24509787559509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