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又一次感受抗日烽火
老普 于2004-10-08 07:56:25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抗战历史照片《挺进敌后》,“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的又一力作。照片上我八路军威武的骑兵部队,列队穿行于太行峻岭中一条河谷,两侧是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敌楼。
  在《沙飞纪念集》中,照片加括号解释:1937年10月,115师骑兵营向晋东北长城隘口挺进;
  在《人民战争必胜--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摄影集》中说明: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骑兵部队越过内长城,向华北敌后挺进。

  历史和军事:英雄八路军115师骑兵营及其1937年9至10月作战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时,在陇东战役中歼敌骑兵一部,由此在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侦察连基础上,组成骑兵营,后扩编为骑兵第2团。1937年8月国共合作,改编为一一五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政委蔡顺礼,直属师部。
  1937年9月下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决定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犯的日军。师部率主力进至平型关以东冉庄、东长城村地城,并令独立团、骑兵营插到涞源,广灵地区,截断交通,阻敌增援。关于平型关战斗前骑兵营的阻敌作战,当时任副营长的李钟奇将军回忆说:
  “1937年9月中旬,115师进抵河北灵丘县境,准备给进犯平型关的日寇□垣第五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为了打好出师来的第一仗,在灵丘县上寨召开了全师干部动员大会,与会同志一致决心打好平型关这一仗,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以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9月23日下午3点,我骑兵营奉命,伸向唐县一带,并于24日8时前夺取河北省唐县长城关口倒马关,牵制和打击敌人的增援,以保障平型关方向的作战。当时我骑兵营住山西五台山县东营村,距倒马关120华里山路,路途是单骑山区羊肠小路,为争取时间,我营分成3路急行军在崎岖羊肠小道上,指战员以坚强的毅力和决心,终于24日早7点前赶到倒马关。这时日寇□垣师团一个班已占领长城碉堡。我命令一个排兵力立即向敌人发起进攻,力争速夺碉堡。此时,日寇100余人由长城北坡向倒马关爬进,我又以一个连的兵力,集中火力猛烈向敌人开火。经30分钟反复冲杀,敌人大部被歼,残敌向来源方向撤退。我胜利夺取了倒马关,保障了平型关主战场的战斗。此次战斗我骑兵营歼敌7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数十件,我军伤亡十余人。”
  平型关战后,日军在蔚县、涞源的部队试图向平型关增援,又被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并在灵丘以东腰站毙伤其300余人。
  1937年10月,根据中央指示,115师分兵,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等部约2000人在五台山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构成晋察冀军区根据地的主力骨干部队。独立团相继攻克紫荆关及灵丘、蔚县二城,骑兵营由山西东北进入河北西部,奔袭曲阳县城,歼灭大部守敌,残敌向定县、新乐逃窜。骑兵营收复曲阳县后,缴获大量给养,并于当日打退定县之敌的反扑。至10月29日,骑兵营等又连克平山、唐县、完县等县城,并伏击平汉铁路沿线的清风店车站,严重地威胁敌平汉铁路北段的交通。
  (骑兵营后来扩编为骑兵团,1941年团长刘云彪病逝,为纪念抗日英雄将领,曾一度将完县改为云彪县,团长由李钟奇继任。数十年后,抗日猛将李钟奇因另一事件而知名天下http://69.41.162.74/HuaShan/BBS/jiangshuai/gbcurrent/3069.shtml)
  以上可见,115师骑兵营由工农红军的头等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一部发展起来的英雄部队。1937年秋,骑兵营至少有两次西出山西,东向河北,挺进敌后作战。9月一次平型关战斗前,骑兵营由“山西五台山县东营村”出发奔袭倒马关;10月一次是由“山西东北进入河北西部,奔袭曲阳县城”。

  地理和长城:开阔河谷两侧的长城

  《挺进敌后》给出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和长城信息:在山区开阔的河谷两侧的敌楼,窃以为最重要的是“开阔河谷”线索。
  首先从敌楼的制式考量,共识应该是茨字台或者插字台。此次小站灵丘队刚刚考察了涞源独山城附近的插字43至45台(远距离)和灵丘茨字16至21号台,对这些敌楼的建筑印象深刻,而且这些楼台都与河流有关。
  大沙河发源与灵丘县城南银厂村附近,上游基本由东北向西南走向,在三楼村与108国道交叉,与国道平行,至牛帮口村附近东西走向穿过长城,河谷宽阔,南岸即茨字18楼,北岸山地茨19(已毁),20,21楼。大沙河继续西南行,至神堂堡南拐了个近乎直角,折向东南,流入河北境内。
  下关河系大沙河支流,发源于灵丘串岭村附近,上游流向也是东北至西南,过下关村至吴王口汇入大沙河。在吴王口北偏东有茨字16,17号楼。由于山体遮挡,此两楼彼此不能看见,而且二层垛口均有不同程度损毁,与《挺进敌后》上的敌楼不符,所以可以否定。茨字10号至15号台,《明长城考实》有相隔百米,河对岸等描述。但在随手购得的10万之一地图上,这些楼台并不在下关河主流上,而在南距主流2至5里不等的支流,很可能是峡谷溪水了,不具备《挺进敌后》上表现的那种大部队通过的条件,倾向于否定。
  插字43至45楼在唐河西岸,隔岸与独山城相望。唐河流量大于大沙河和黑关河,但在与长城交汇的独山城,河谷没有《挺进敌后》宽阔。至于其他插字楼,印象中没有与河流交汇。
  涞源境内长城与大河交叉还有一处,即浮图峪小河附近,拒马河出涞源县城自西向东,长城南北横越。该处现为矿区,可能与60年前状态变化很大。
  
  最后十分倾向于《挺进敌后》1937年10月摄于牛帮口村附近大沙河河谷。摄影家应该是在茨字18号楼上,向北略偏西拍摄,时间约下午2到3时。河对岸的不是现存十分完好的20楼,而是失去的19楼。
  个人浅见,抛砖引玉,下一次眼见为实。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4-10-08 09:43:31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