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墙子路村史——蔡世文(4)
积雪庐 于2003-03-11 18:26:18发表于长城小站
墙子路的民俗

  一、婚姻
  1945年解放以前,墙子路的男女婚姻都不能自主、全凭旧道德规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门当户对”,男女谁也没见过谁,就由父母把婚姻定了,结婚的过程复杂,首先是托媒提亲,提妥后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送交男方,这叫做拿贴。男方接受了庚贴,经过考虑认为相当,就算定亲。二、经媒人和双方商定男方给女方的财物叫做彩礼,女方自愿带给男方的财物叫做陪送。送给媒人的财物叫做谢礼。三、男方选择好“吉日良辰”,媒人送交女方送叫做送通书。四、迎娶,男方按通书规定的日期前去迎娶,由娶亲太太为首,以下有催状的一人负责按时催女方上轿。还有打灯笼的。拿火把的,铺毡的,还有花轿和鼓吹,抬着新娘,一路上点着灯笼,燃着火把,锣鼓喧天,女家有送亲的跟随,来到男家落轿,由主持办喜事的总理喊:请请请,请新人下宝轿,请三请之后,由男方女亲友挽拜的挽新娘下轿,夹毡的铺上红毡。新娘头顶红色纱巾,脚踏红毡,迈过象征平安的马鞍,来到预先设置好的“天地神桌”前,于是总理喊:请请请,请新郎拜花堂,三请之后,新郎新娘三跪九叩,叩拜天地神,然后总理又喊三请,请新郎新娘入洞房,请入了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纱巾,新娘踏着预备好的一升高粮上面放着蒸的发糕上炕梳洗,这是象征步步高升、发家致富之意。炕上放着一桶水,里面放着金钱、栗子、枣,让新娘捞出,以示早生贵子,早发财,新娘梳洗完毕然后拜见祖宗,公婆,家族,亲友,认明长幼辈。
  接着男方设宴贺喜,先宴请送亲太太等和女方来吃酒认亲的朋友,然后再宴请乡亲。新郎新娘随送亲的回到女家拜见岳父母,这叫回门。晚上新娘新郎共饮交杯酒,吃子孙饺子最后安眠。
  早婚 旧社会男女十五、六岁即可结婚,有的父母甚至答应让自己十七、八的女儿和八、九岁的男孩早结婚。的确,本村就有小女婿的故事。
  童养媳 有的女方家境困难,就把七、八岁的女儿送去男家童养,等到十五、六岁再行婚礼,叫做“上头”,童养媳是最受气可怜的人。
  错配 有的家长贪图男方财产,竟把聪明的女儿许配给富家傻小子的,或许配给富户作二房,或许配给老人形成老夫少妻的。
  守节 男女结婚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但男人可以写休书休了女人;男人可以娶二房姨太太。女人先故,男人可以再娶;男人先故,女人只能守寡,女人另嫁男人叫做跳槽,受人耻笑。寡妇最受人欺,男人可以抢去了强迫成亲,旧社会男女不平等,女人就是受害者。
  招赘 就是男人嫁到女家成亲,叫做倒插门女婿。
  二、丧葬
  父母去世,儿孙们都穿一身白孝衣、孝帽,男穿孝鞋三年。长子要披麻带孝,就是在孝服上围腰系上麻经垂地,见到亲友就扣头报孝,孝子头满地留不用还礼。
  报庙 人死以后,家人要去五道庙烧钱化纸,等于领死者去阴司报到。
  接三 死者要经过三、五、七、九日才能埋葬。第三天家族人在死者灵前烧纸礼,然后送去路上烧纸糊的牛马等,以示死者归西。 点主堂祭 富户之家,请和尚老道念经。请学究讲孔孟之道,致祭灵前,由学究先生在死者牌位上写好死者官职、姓名、生年、终年年月日,永久保存这祖宗牌。
  出殡 从前土葬,棺材都用好木料,以示不朽,事前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好的吉地。认为好坟地子孙昌盛,升官发财,否则相反。还要糊很多纸的帜事,如金山、银山、纸人、纸牛马、车、轿等。
  凡是死者生前享用之物都可以糊,越豪华越显得子孙孝敬。然后在坟地一火焚之,作为死者阴间享用。父母过世子女要穿三年白鞋,家族分别按亲疏,分别穿孝日期不等。
  火葬 墙子路村于八十年代开始施行火葬,非常卫生节俭。
  也避免占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砍伐宝贵的树材。
  三、随人情
  乡亲有喜事,如娶媳妇,嫁闺女,老人办寿,孩子办满月,都要带着财物去庆贺,这叫做喜礼。
乡亲有丧事要去吊唁叫做唁礼,乡亲有病也要去慰问,这都叫随人情。
  四、帮工换工
  乡亲盖房子要去帮工,有的一年帮数十工。谁家农活忙了,亲邻都自愿互相帮助或换工,不计报酬,这都是好的传统。
  五、孝敬父母
  一般家庭都是老人当家,儿子把老人的话,当作家训,不敢违抗。媳妇对待婆母,更是惟命是从,遗弃老人,虐待老人是要受乡邻耻笑的,为人唾骂。
  六、节日活动
  庆新年 是家乡人辞旧迎新,欢聚一堂的日子。一切都讲究吉祥顺利,杀猪、宰羊、蒸年糕、做豆腐、贴对联、张灯结彩、买鞭炮,一连准备十数日。除夕之日,供上天地神位,祖宗牌位。早晨吃合乐(河乐),以示合家欢乐;夜间有“花子”来念喜歌,有吹鼓手吹吹打打来送财神;半夜子时,给神仙和祖宗上大供,大放鞭炮,直到鸡叫才安眠,俗说“三十晚上坐一夜”,就是除夕之夜。
  贺元旦拜新年 初一早晨见到亲族。乡亲都要作揖、行礼,道声新禧发财。放着鞭炮去迎喜神,家家吃饺子,然后给长辈拜年,给乡亲拜年,以示团结,解除旧怨。十五以内,男女都不去做活,休息开心。
  庆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这天,村里起花会敬神,说大鼓书,立灯棚。三堂庙院内搭灯棚、挂纱灯、挂足子、家家吃元宵、饺子、夜里耍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 相传二月初二这天,什么毒虫都出来活动,人们剪有公鸡吃蝎子的窗花,以示灭毒虫之意。早晨不要说起来二字,怕毒虫听见也起来活动,家家用小米加黄豆磨成糊糊摊煎饼。
  清明节 清明节是添坟祭祖之节,儿女离家多远都尽量回家添坟,以示不忘亲恩祖德孝敬之意。做好供品,到坟前上供,人们以此衡量看谁家有后没后,有德元德,都重视此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纪念屈原忠君报国,投江而死,家家吃粽子,门上插艾蒿,桃枝桃符,小孩耳后抹雄黄手腕系红头绳,肩上挂五谷粮小口袋,都是避瘟邪之气的。
  七夕牛郎会织女 传统七月初七早晨,喜鹊、燕子都会去天河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好让他们过河相会,放牛的把牛头上插上牛郎花,儿童在夜里去黄瓜架子听牛郎织女相诉衷情。
  中秋节 是人们团圆聚会之日,晚上月亮上来,要用月饼,水果和豆枝上供,向玉兔烧香礼拜。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嫦娥仙女,有玉免,桂树,伐桂树的吴刚。家家在此节日,都要回家团聚,都要吃酒肉、米面、月饼、瓜果、共庆团圆,故又称团圆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 到十月初一的头一天晚上,因为天气冷了,家家都用彩纸剪成衣裤,向着祖坟方向烧掉,以示子女穿上棉衣,也要让在阴间的祖宗穿上棉衣,不忘祖德。
  腊八节 腊月初八,家家早起刨冰,放在各处。据说能杀虫。
  家家用小米、大米、高粱米、玉米等和各种豆子、大枣、核桃、花生、栗子等做成粥,叫做腊八粥,预示明年各种粮果都丰收之意,传说这天是佛祖的纪念日。
  传说刨冰是纪念黄巢大兵到时,有一孝子背着母亲逃跑,遇见黄巢问知情况,告诉孝子说:“你在腊八这天刨冰放在门口,我的兵就不进去了,孝子把此事告诉全村父老,家家都刨冰放在门口,黄巢的兵果然都没进去,后来成了习俗。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传说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之日,家家都用糖瓜祭灶王,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所以这天家家买糖瓜吃,同时这天也是旧社会穷人最害怕着急的日子。有句俗话说:捎信的腊八,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讨债的从腊八开始要帐,到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用残酷的手段逼债了,过了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吃饺子,就不许要帐了,所以说救命的饺子。
  六、恶习抽大烟
  就是吸毒,抽烟片烟。不论贫富均以抽烟为应酬,为享乐,入上瘾的人抽得骨瘦如柴、面目漆黑、失去劳动能力,人称之为大烟鬼。倾家荡产,流为乞丐冻饿而死。至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严加禁止,才杜绝了鸦片之害,否则有亡国灭种危险,因为入瘾之人即不能生育,怎不灭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添了“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共产党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墙子路的交通

  墙子路是通往兴隆、承德口外的一条要路,但山重水复崎岖难行。过去车辙不能,只靠人们肩担,背背和利用驴骡运输代步。
  在三十年代以前,墙子路只有一辆木轮大车,只是富户用来拉粪拉土。还有一顶骡驮轿,是富户媳妇带着娃娃去住娘家所用。前后两个骡子用轿杆连在一起,当中驮着一顶轿,人坐其中山地也能通过。那时北京、天津的货物,除利用骡驴之外大部靠骆驼运输;口外的煤,木材。大缸等重量货物又靠骆驼运到口里,骆驼力大能负重六、七百斤,能驮两套大缸,是驴骡比不上的。墙子路是中心,常有成帮骆驼来来往往,住到王春芳、赵荣骆驼店中,驼铃叮当,许多乡亲都爱骆驼。自从墙子路成了日寇据点,就再也看不到骆驼来往了。
  墙子路西南通密云有沙岭粱,南通平谷有桃岭粱,东通兴隆有青沙岭粱,都崎岖难行不能通车,1933年中日长城之战时期重修了公路,仍难通行汽车,直到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时,日寇为了战争目的,强迫民工为他们修公路,才通了汽车大车和自行车。那时墙子路才有少数人有了自行车一至二辆。
  1945年墙子路解放之后,每年都要修公路,1956年开始修京承铁路,1959年通车。1968年南山根又修了沥青公路,往来汽车络绎不绝。墙子路居然成了京承铁路和公路的中心点了,同时自解放之后也通了邮政,通信也方便了。
  纵观墙子路的交通发展,三十年代之前依靠步代、驴骡、骆驼;四十年代通了汽车、大车、自行车;五十年代末期有了火车;六十年代后期有了拖拉机和大车;七十年代有了四轮三马子;八十年代中有人买了130汽车;九十年代有了小卧车、大小客车。发展之速实在惊人。96年又增加了郊区火车。墙子路的交通,四通八达去北京,密云、兴隆、平谷都能通行火车和汽车了。



家乡墙子路的农林牧副和人民的生活

  一、农业
  家乡墙子路因地处燕山山脉中,清水河川上,山环水绕。既有山坡地,也有丘陵黄土地和河川冲积沙土地。清水河有灌溉之利,是中稻的基地,但也有泛滥之灾。传说在189O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一次特大洪水,冲毁了雄关的水上长城的“水关”,也冲毁了很多良田,水堵南城门,南关大街成齐腰深的大河。到1955年,我目睹又一次特大洪水,水面与南岸沿齐平,南关大街也是成了大河,庄家院中漂起大缸,东大沙子五十亩地冲去一半。1994年7月12日,第三次洪水,稍小于前两次,冲毁过河道子五十丈的拦河大坝,连绵五里之遥的稻畦,一扫而光,关上和墙子路南沟口的桥粱(水泥桥)均被冲断,中间的树木连根拔冲下,若不是人民政府帮助于九五年,重新垫上黄土层,凭家乡人力是难以恢复的。
  家乡的主要农作物是谷子、高粱、玉米、豆子,红薯、其次是棉花、糜、蜀等,而稻麦却因水利开发不够条件,种的很少,如麦子在菜园子种植,亩产最多200斤,普通地种只能产七、八十斤;稻子只是在有泉水的香磨桶子种一些。方法是直播、间苗,只管水不管追肥,费力多而每亩产量不过二百多斤,其他作物要经过深翻,播种,施土肥约2000斤,间苗锄三遍,耕三遍,芟荒一遇,最后收成每亩不过150公斤,最多300斤,种玉米株距要求达一米,有爱苗抱瓢的想法,以稀植为贵。
  自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提倡科学种田讲究土、肥、水、种、密、保、工、省八字宪法,作物产量逐渐上升。
  六十年代后期,墙子路有了水轮机、拖拉机,又可用柴油机来带动,轧草机、脱粒机、扬场机、小钢磨,代替了人力、畜力、轧刀、轮轴、碾磨等工具。
  到了七十年代,71年又有了电灯。用电力带动抽水机,办到了人力畜力所办不到的引水上山,用拖拉机播种,机耕,更方便多了。电力、机械力发展的同时,墙子路开始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各队都挖大口井一至二口,都买发电机安水管子,引水上山,大种稻麦。首先是平整土地。如大河西、北塔、东大沙子和东岭、鲁家大地等处,都是七十年代数年中平整的。其次是筑坝,在过河道子筑起五十丈长的一座拦河大坝,把河水拦到南山根流去,开出南河套百余亩稻田。架起高压线,把北山龙王庙上黄土,传送到大河套平整垫好,大种稻田,改变过去直播,间苗方法,另用育苗插秧措施、选种、除虫、追肥等办法,亩产一跃800——1000斤。于是从东石鼓子到西大桥西,新老稻田连成一片,五里之遥稻花飘香,年产约十数万斤。墙子路家家吃上了自种的稻米。
  与此同时也开始大种麦田,打破过去麦子不能高产,本地不适于种麦的保守想法,从大口井引水上山,打畦种麦,畦埂是密植玉米,施行机播,追肥打药,按时灌溉,经过上级政府的推动和实践,到了麦收和秋收,玉米麦子双丰收,都获得四、五百斤产量。七十年代后期,墙子路粮食亩产达千斤,虽然墙子路人口比过去多了,粮食反而富裕有余,真是墙子路人民过去所梦想不到的事情。
  二、林业
  1949年解放前,家乡果树仅有一些红梨、桃杏、核桃、花椒等,山多光秃,缺少柴林。好些荒山,河滩,因为属于个人私有,想因地制宜栽植果树和柴林也办不到。三十年代时期,只有一富户蔡价忱较有远见。在他的荒山河滩大栽红梨、杏子、红果和杨柳。初步得利,也给家乡人一种要致富,多栽树的一点启发。解放后到1952年墙子路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归集体所有,才能因地制宜的栽果树、选柴林、南山王小庙顶,北楼山的青松,都是初级社时栽植的。北门的杨槐林,就是七十年代刘占发林业组栽植的。早已郁然成林了。青松给家乡带来美景,杨柳也方便了家乡的木材之用,杨槐林更是解决了多少年来烧柴难的问题。
  从前家乡人每年都要到十五里外的长城那边深山里,起五更睡半夜的打一冬柴,以备春耕。翻山越岭劳累不堪。自从有了杨槐林,枝干为柴,叶做饲料,可保持水土,可说是一举三得。
  墙子路果树发展热潮,以四队最先进。由蔡世文和队长齐殿有发起,与刘占发、赵洪才、刘汉勤一起自种树种育苗,初次采用芽接法嫁接。自67年开始育成苹果,密桃、香白杏、红果等树苗,又种植核桃,栗子等,68年开始栽上,到72年开始结果。营盘沟北山,漫山遍沟成了树海。到78年十年光景,苹果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产量逐年增加到900篓,红梨在原300篓基础上达1100篓,蜜桃50篓,香白杏10篓,核桃2000斤。栗子也开始结果,一、二、三、五队和各村队都向四队学习,都栽上了大批苹果和鸭梨,到了八十年代,各队果树相继投产,仅四队每年能产苹果约14万斤,梨约七万斤,还有核桃等等产量也都增加。墙子路五个队产量就更多了。不过到了九十年代,苹果腐烂病严重泛滥,大批苹果树死亡,现在虽已承包荒山,新的果树尚待发展。
  三、牧业
  在解放前,还没有化肥农药,家乡人种田全靠饲养牛、马、驴、骡、猪、羊造粪肥田、运输、翻地和代步,所以大部分家庭都饲养着大小牧畜,牧业比较发达,自解放后有火车、汽车运输、拖拉机、耕田、代步、代替了畜力。又有了发电机和使用化肥。加工和肥料,也都不用畜力了。同时果树的发展也与牧业有矛盾,特别到八十年代,个人承包田。每家地少了,也不便养牧畜,因此牛马驴骡就很少有人养了。但因粮食的增加,养猪的多起来,玉米和饲料是猪的饲料。从前养猪一年的也超不过一百四、五十斤,而现在只养七、八个月就能育二、三百斤,有的五、六个月也能育肥。同时养鸡鸭的也多起来了,但养鸡鸭专业户并没有持久,到九十年代养羊的又多了。
  禽畜的发展主要是靠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从前牲畜有病只知灌药不知打针,有了鸡瘟、猪瘟大批死亡,解放后对牲畜也讲打针吃药,打预防针控制猪鸡瘟,到了八十年代改良品种,而且能用科学方法人工配种,多生雌性,更能促进禽畜的发展。同时村有兽医员,乡有兽医站,更有利于牧业的发展。
  四、工商业
  墙子路从前就没有什么工业,也没有大商店。因为地处通往兴隆县口外的大道,在二、三十年代,开始开发兴隆到口外谋生的群众和商贩络绎不绝,故那时墙子路开店和卖小吃的很多。如南关大街就有五家客店,还有两家骆驼店,卖烧饼、麻花、煎饼的就有三家,如鲁家店烧饼铺,全家是从石匣镇一担迁来的,经过数十年光景,就发家了置了一处大宅院,还置了百亩地。还有三家小商铺,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烟酒油盐酱醋纸张等货物。有三家药铺两家铁匠炉,一家小炉匠,一家轿子坊,一家肉铺。此外还有两家卖豆芽菜的,一家油坊,一家卖咯咋,一家卖豆腐,还有一家卖花生糖果的。但是要买布匹买粮食和其它杂货,就要远到密云、石匣去办货。
  解放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墙子路也立过集市。政府号召成立供销合作社,每人15斤米为一股,家家都有股,就是现在供销社的前身。人民公社时期,取消私人经营的商贩,买物有供销合作社,买粮有粮站。
  在工业上,墙子路只是在五八年大炼钢铁。在西门外成立小高炉,收集碎铜烂铁和矿石,自己冶炼,结果没有成功。70年代又成立拔管厂,至80年代又承包给个人,只有赔帐没有发展而告终。90年代又有个体户成立蜂窝煤厂,很受欢迎,但也三数年而散。墙子路企业不发展,在致富路上还须探索经验,加强兴办企业,工农结合,致富才有希望。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有了个体经营的商贩。92年又开辟集市,有旅店、饭店、糖店、杂货店、缝纫部、卖菜摊、卖肉摊、杂货摊和供销社并存。每到大集商贩云集小摊小贩摆满一里长街。服装布匹、杂货、蔬菜、鸡鸭、鱼肉、家具用品应有尽有,村中好多家庭都摆摊卖货,寻求致富之道,一片繁荣景象,俨然一座小镇那样热闹了。
  五、家乡墙子路人民的生活
  自我童年记事时起,就看到贫困农民把土地,房产卖到大地主手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国内军阀混战,土匪,逃兵横行,弄得乡里鸡犬不宁。再加日寇入侵,烧杀抢掠,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时墙子路地主家庭生活优裕,而无地少地的农民得不到温饱,大人给人扛活,小孩给人放牛羊,妇女给人家洗衣,做针线活。如租种土地,则每亩要交三、四斗粗粮,除给地主家外所剩无几,要借钱需付五分利,滚利盘剥,贫困终生,难以翻身。
  那时的穿着,富户人家能穿上市布、洋布、绸毛、呢绒,而一般家庭和贫户,大都穿土布和自种棉花自纺线织成的家织布,穿衣真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人穿过改为孩子穿,哥哥穿过弟弟穿,有的家小孩从光屁股,到只穿一个兜肚。光脚丫不穿鞋,到解放后虽然分了房地生活提高了,但是六十年代前期,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布匹统购统销,苏联逼债。国家一时困难,每人仅七尺布票,孩子给二尺半,还得自己去织布,穿的实在困难。
  在吃的方面,少数富裕家庭,能吃上大米白面,鸡鸭鱼肉,而中庸之家和贫户,只能粗粮细作,过年蒸馍馍做点豆腐,自买点肉,就是最好了。至于贫困户,真是糠菜半年粮。过年有的吃白薯面饺子,有的什么也吃不上,到了春天,杨叶、柳芽、榆叶、杏叶、野菜,连糠带秕都吃了。到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白薯成了主食。从五八年吃食堂还能吃的饱。到六零年墙子路成立了“七一”食堂,好劳力指标才不过二十斤,小孩也就六、七斤,每天打粥时,每人半勺,到家还必须掺上野菜等还吃不饱。人们连白薯叶、糠秕、玉米瘿、玉米包、玉米骨、高粱秆、谷莠子、菜根都当好的吃。吃的人大便干燥排泄不下,疼得直叫,面目浮肿,幸得人民政府发下大枣、黄豆面、才治好人们的浮肿。六一年大食堂解散,又恢复按人口工分分粮的制度,每人360斤口粮之外,再按工分分粮,再加上小片开荒,各家粮食才逐渐多起来,又许可饲养禽畜,卖一头猪可得饲料票70斤和10斤肉票,还可买到个人剩余粮票。过年过节,人民政府发给每人二斤面票、一斤大米票、一斤肉票、半斤油票,这些都要用自己指标粮去换。从7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生产发展,粮食也增多了。
  在住的方面,解放前富户之家能住上四合院大瓦房,门楼、影壁、砖雕、屏门、磨砖、非常讲究,而一般中庸户,能住上普通瓦房,贫户只能住草房,有的没房,租房和串房沿住。就是有了钱想盖房,购买房基地也非常之难。自从解放后,人民政府施行土地改革,分房分地,人们才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产。又由于施行集体批给房基地的制度,开始批给了房地四分地,后来批给二分五厘地,旧社会没有住房没有房基地之苦才结束了。
  在行的方面,解放前人们出门都是步行或骑驴骡翻山越岭行路难,家家照明都是麻油、豆油灯、蜡烛、最好是煤油罩灯。做衣服、鞋都是手工缝制,加工粮食都是笨重的碾子磨、碌轴、种地都是人工锄耪、耕耘。烧火做饭,要到深山去打柴,买粮买物,要八十里去密云赶集,一切都困难。解放后有了火车、汽车。六十年代有了拖拉机。七十年代有了电灯、扬场机、粉碎机、打稻机、抽水机、轧草机等机械化工具,烧火有了煤、煤气,一切方便多了。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家乡是突飞猛进的发展进步。家家都有了余粮,大米白面是家常便饭,鸡鸭鱼肉能常吃,蛋、奶、茶、营养品、饮料也不稀奇,更能吃到四季常鲜的蔬菜,水果。
  人们在穿着上,西服革履,绸、毛、呢、绒,时装艳服都成了寻常百姓之衣,美的享受向城市化急起直追。
  从八十年代开始大建新房,越建越豪华,越讲究,越高大,漆梁画栋,玻璃门窗,磨石漫地,花板吊顶,瓷砖贴壁,走廊暖气,为其外观,室内陈设冰箱、彩电、沙发、靠椅、八仙桌、穿衣镜各式陈设,不亚于城市之家。
  用的方面更方便,电灯、电话、闭路电视、加工粮食都是电气化,火车昼夜不停,大路上客车往来穿梭,有少数家中买了小卧车去北京开车。有的买了摩托车、小客车、小四轮、三马子、满街跑。
  92年村里立了集市,商贩云集,摊位摆了一里路长,百货俱全,十分方便。95年人民政府救济水灾,修起了五十丈长的拦河坝,恢复了水灾冲毁的一百多亩河套地。96年又扶助规范化的小学校,延伸了灌溉渠,田野里稻麦金黄,玉米碧绿,与村里的红墙兰瓦,鳞次栉比的新房相映成趣。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特别是男女公民都能享受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妇女真正成了半边天。生活中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妇女,儿童们健康活泼,计划生育,儿童生一个保一个,成群的上幼儿园学习玩耍,家家都有中小学生读书,可以说是普及了中学,广大群众都说,特别是老人说:哪个社会也比不了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好。
  人民真正是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家乡的巨变也是和历届的大小队干部的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分不开的,广大群众的齐心努力的结果。历届的队干部如刘占发,齐胡善、刘占才、邓福田、琚宗茂、王荣起、王荣文等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墙子路人民正在继承邓小平遗志,在江泽民总书记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向小康之途大踏步前进。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