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六、陕西省辖明长城

  府谷县辖长城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是一座远离省府的山区县。县东与山西省沟曲、保德二县隔黄河相望,西南与神木县相接,西北与内蒙准格尔旗相邻。
  府谷县北部为黄土高原,东北部与毛乌素沙模接壤,长城横贯其间。
  府谷,元初时为府州,后改为府谷县属葭州。明初废府谷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置,仍属葭州。
  长城由山西省河曲县向西过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由此始为明长城九镇的榆林镇所辖。
  府谷境内所辖长城的基本走径为:过黄河后,于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朱里台村始有夯土域墙及墩台。由朱里台向西过黄甫川河抵麻镇,经杨家峁村,旧巴州村,转南抵清水乡的转角楼村,过清水河转向西南,经甘沟子西山墩、赵五家湾乡的姬家峁村,继续向西南至后梁村,然后抵庙沟门多的西焉村,由西焉村折向南经古城、砖昌梁至王家梁村。又转向西南经三道沟乡的正峁梁、玉刚焉村,过新民乡的龙王庙、瓦窑坡村至陈峁村。户陈峁村继续向前南出府谷县而入神木县境。府谷县境内所辖长城长约一百四十华里。
  由河曲县南园渡口,过黄河抵西岸有内蒙古自治区小占村。这一带地势较低,并有一道小川,由小占村直通麻镇。过小占向西山势陡起,黄河西岸长城的第一座墩台,建在临崖的山顶上。此墩圆形,高约六米,全部夯土结构。顶上外沿直径不足十米,顶周有夯土堞墙存宽零点九米,高一米。墩西城墙里侧有梯道可上至预,墩底径约十五米。
  自圆墩起夯土城墙向西而去,跨越一条大沟后上一山梁。这段墙圮存各半。梁上夯土城墙保存较好,高约二至四米,梁顶上有一座夯土墩台亦较好。此墩南侧有一座条石砌筑敌楼。楼北、西两侧墙已圮毁,南、东两侧墙尚好。南墙有一石券拱门,由此门登梯道可至楼顶。过墩台后夯土城墙从山梁上下坡。坡上的城墙多存高一至二米,仅个别地方高约四米。这段墙止于一崖,继续向西,循山而下,至黄莆河岸均无墙迹,仅有一座原砖砌敌楼遗址,今已成堆状。河东另有一座夯土墩台较好。黄甫河除汛期水量较大外,平时深不没足,宽不及丈,河床则十分开阔。现在河床上已无任何防御建筑残迹。
  黄甫川堡在河下游,西北据山,东南临川,距边墙二十余华里。
  据史载,此堡为“明天顺中置,弘治中添设关城,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楼铺十六座。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巡抚涂宗浚甃以砖,边垣长三十里二百十一步,墩台二十八座。”1今堡城已毁,仅有一较好的砖券拱城门洞,城门上新建有一排房子。黄甫川堡西山顶上有一座较大的夯土墩台,此台里侧有一不大的夯土小围城,有东便门一个。夯土围城和门皆存。
  过黄甫河后,城墙到麻镇村北,存有墩台及很少的墙址。出麻镇向西蜿蜒至杨家峁村段,自然保存多较好。除几处沟壑处被雨水冲毁外,城墙高约三至四米,较好的地方高六米。墙间的夯土墩台亦较好,城墙里侧还有三座墩台各居制高点上。
  过杨家峁至旧巴州村段,夯土城墙虽连贯,但圮坍严重,有的仅高一至二米,有的高三至四米,在靠近旧巴州段较好,高约六米。由旧巴州城墙南转,仅百余米有墙迹。再往南无夯土墙,只有五座墩台。其中有一座墩台尚残存下半部分条石包筑的墙体。过了这五座墩台便又有夯土墙直至转角楼,墙体圮坍严重。存高一至三米不等。转角楼有砖砌空心敌楼一座,此楼较好,楼东侧墙有门,南、北、西各有箭窗。
  由转角楼长城过清水河向西上山。清水营堡在清水河下游距转角楼约二十华里。据《榆林府志》载:“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边备尚书王复奏从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三年,巡抚卢祥言芭州水泉枯涸。别有地名清水川,止当冲要,颇有水泉,可立城堡。”又载:“嘉靖间,赋犯清水营,巡抚王越使游击刘宁败之于塔儿山。”又引《延安府志》载:“城在山坡,周三里有八步,高一丈八尺,东、南门二,楼铺十九座。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巡抚涂宗浚增修关城,砌以砖,边垣长三十里,墩台三十二座。”2明时在此设把总一员防守。清水营堡城今基本坍毁,略存残迹可辨。
  由转角楼过清水川向西偏南,经甘沟子西山墩,到姬家峁段长城夯土墙遗迹很少,仅存一线夯土墩台由姬家峁经后梁、西焉、古城至砖昌梁村段。夯土城墙较为连资,较好地段高约五米,一般多在二至四米,一些地段塌成高高隆起的土脊状。夯土墩台多较好,砖昌梁东有一座砖砌敌楼尚存。
  砖昌梁经王家梁、引正通至孤山川段有较为连贯的夯土城墙。较好的城段夯土墙体遗存高在六米以上,墙西侧因风雨剥蚀纵向逐层圮坍,墙体极薄。城墙内侧有不少早已废弃的小寨堡,其夯土墙多较好。
  农民在里面种了地。引正通村,原有两座砖砌敌楼,东边的一座已被毁掉,仅存夯土基座。西边残存的一座敌楼,楼南、北、西三面各有三箭窗,东面有门,居两箭窗中,东墙门下砌砖已被拆走。
  孤山堡在引正通村东南约十三华里,居孤山川北侧山坡上。据史载:此堡“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置在西山,成化中移置城在山畔,周三里三十四步,高二丈,南、北门二。背山俯川,城中无水泉,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砌以砖,边垣长三十七里,楼铺十四座,墩台五十座”。3今城堡外侧包砖及条石基均已被拆光,只内部夯土墙残存。城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门,南、北门外还圈有小瓮城。除东门已毁外,其余三门砖券拱洞尚存。据老乡介绍,原北门上有匾刻“天垒雄守”四字,今匾已无。
  过孤山川后经斩材墩村至玉则焉段,断续残存夯土城墙,墩台较多。由玉则焉经新火盘至前龙王庙村段,夯土城墙圮毁严重,遗迹已不连贯,仅可根据夯土墩台,看出城墙走径。前龙王庙村北梁坡上,有近百米的一段高不足米的夯土墙残址。龙王庙沟两侧各有一座夯土墩台,当地老乡说原是石包的,今仅存夯土。由龙王庙沟至楼墩梁已无墙迹。在龙王庙楼墩梁上,有一座较完好的砖砌敌楼。此楼南有府谷县人民政府1982年7月所立的保护标志牌,规定此楼为县级保护文物。楼外有约三十米见方夯土围墙,墙体多已圮坍。楼南侧墙居两箭窗中有石框券门,门下有同楼等长、宽三米,高约六米的一座平台。台东有门,顺砖券梯道可上至台顶,由平台方可登楼。敌楼的两扇石板门尚存,每座高一百六十厘米,宽五十四厘米,厚十厘米。楼为三通道结构,中室较为宽敞。楼北、东、西各有四箭窗。这是榆林镇长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敌楼。
  站在龙王庙敌楼南望,在长城内新城川村东北的山梁上,有一道近二百米的保存较好的夯土城墙。
  过龙王庙东南约十余华里为新民堡。旧名镇羌堡。据史载:此堡“明初置,在东村。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尚书王复奏,从东村堡移出高汉岭。城在山原,周二里零,系极冲中地,楼铺十座。万历三十五年砌以砖,边垣长四十五里,墩台二十九座。”4今城包砖及条石基已被拆光。府谷至神木公路横穿城堡而过,修此路时将城东墙南部、南墙西部大量破坏。除此之外,其它部位夯土城墙基本尚存。城堡开有东、北、南三门,均筑有瓮城。东、北二门已毁,南门砖券拱门洞保存尚好,城南墙外侧基下开有一砖券小门洞,保存非常完好,宽一米,高一点六米,进券门有石阶可登墙入城,城中今还存有鼓楼一座,楼下有十字穿心洞可过行人。
  城墙过龙王庙楼后至瓦窑坡段,仅个别地方有几段长不足百米的夯土残墙,其余地方墙毁得已无痕迹,多残存夯土墩台。有两座台基尚残存条石砌筑部分。瓦窑城南有府谷至东胜的公路穿过。由瓦窑坡至陈峁村,府谷、神木两县交界处夯土增多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6,第6——8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