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长城、易水县
就这么流浪的朱璇

  早春某周六早上6:30从永定门火车站乘上去太原的火车,中午到达紫荆关车站。步行不远,见一石砌关城雄踞拒马河边,这就是紫荆关的北城门。城门保存相当完整,在一片民房中,显得有些突兀。除了几个正在戏耍的小孩外,再无人影。北城门匾额“紫荆关”、“河山带砺”,南城门匾额“紫塞金城”,皆明万历年所刻,字迹清晰而颜色褪尽。紫荆关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依山负水,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城东西南三面墙外有墙,两层长城相互呼应,别有情趣。据说长城最多的地方有近二十层城墙层层护卫,真想什么时候去看看。
  在北城门附近的公路边坐等去易县的长途车,在清西陵下车。清西陵有园寝七座,埋葬了雍正、光绪等四个清皇帝和他们的九后二十七妃。其中泰陵五里长的神道,慕陵金丝楠木的雕龙大殿等应属佳迹。但各陵间距离较远,只得有所取舍,以便在天黑前赶到易县。
  晚上的小县城昏暗清静,十元一个床位的小店也还算干净。走在有路灯的商业街上,生出一阵自豪:“谁在易县住过?我们!”第二天清晨,加入小县城的早市,买个粽子当早点,看看高梁酒的作坊,还买了一只活鸡,几尾鲜鱼。
  向西南一路走去,来到易水河边。没有期待中的冷风萧瑟,浊浪滔天。水流很缓,暖暖的空气和桥上往来的人群使你很难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慨叹。过桥后沿一乡间小路走了一个多小时,在一片冬小麦的浓绿中傲立着一座十三层六棱古塔棗荆柯塔。此塔始建于辽,重建于明,据传葬有荆柯的衣冠,旁边的村子就是荆柯的故里,现名荆柯村。
  穿过荆柯村再度回到易水河边,在宽阔的河滩拾柴,点一堆篝火烧鸡烤鱼,为荆柯洒一碗酒。
  离此不远,在北易水和中易水间,是战国时期燕国故都燕下都。两千年前燕太子丹在此送别荆柯,高渐离可曾击筑而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过现在只剩下几个土堆了。
  易县还有大名鼎鼎的易水古砚,该砚紫灰色的石料上常有黄绿色层,非常美观,而且不很贵,几十元钱便可得一方小砚了。
上一页·关闭窗口·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