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水帘洞
 公元六世纪的大兴城 

2007-06-30 Sat

《正定调查纪略》 (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纪古建筑

(一) 隆兴寺

隆兴寺在正定县东部,旧名龙兴寺,俗称大佛寺,是河北重要大伽蓝之一,寺之创建,可以追溯到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著名的龙藏寺碑到如今还在大悲阁前直立着为这寺史做证据。但是现存的建筑,最古者不过宋初。宋太祖因城西大悲寺大铜像被毁于契丹,所以在城内另铸大铜观音像于龙兴寺,建大悲阁。元明清间历代修葺,康熙乾隆朝,更建僧舍,佛庵于两旁,而在寺西建行宫。自康乾至今不过二百余年,后加的各部除现在的方丈外,差不多已全部毁坏,行宫也已变成天主教堂。唯有寺正中原来古构,尚得勉强保存。现在颓败的隆兴寺,只余山门,摩尼殿,戒坛,转轮藏,慈氏阁,两座碑亭,大悲阁及其左右联建的集庆阁和御书楼,两旁的僧舍, 廊,和后面的药师殿。山门与摩尼殿之间,原有大觉六师殿,现在只有一土邱;六师殿两侧的钟鼓楼亦仅存遗址。戒坛是清建,其四周走廊,已被拆毁。大悲阁是全寺最重要的建筑物,现大已破坏到不可收拾,而纯三方丈已在须弥座上另建砖龛了。阁之原构。尚有少数的梁柱及斗拱可见,而东西两壁的塑壁,尤为可贵罕有的古雕塑。

甲 摩尼殿
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在戒坛之前,六师殿之后,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尤其是在六师殿已经坍塌之后,极为重要。

平面 阔七间,深七间;但侧面当心间旁的两次间,阔只及其他间之半;所以摩尼殿的平面是个近于正方的长方形。四面的正中都有抱厦。殿全部立在一个大台基上;台基之前更有月台。四面的抱厦是殿四面出入的孔道,除此以外,四面都是砖墙,并没有窗牖,殿内所得些少的光线,都由上下两檐下拱眼间放进。殿内有金柱内外两围,外围之上承托上层檐,内围之内包括的内糟九间是个大基坛,上供佛像;在坛之东西北三面,都有到顶的砖墙。

断面 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亦五间;但因其中两间进深较浅,所以实际进深只及面阔之四间。内外金柱上都有斗拱,内金柱斗拱上承有五架梁(宋称四椽伏,第四图),长如正中三间的进深。梁架的结构较清式的轻巧,而各架交叠处的结构(第五图),叉手,驼峰,襻间等等的分配,多与《营造法式》符合。内外金柱斗拱之上有双步梁(宋称乳 ,第六图)。外金柱与檐柱间有下檐一周,即《法式》所称副阶。在四面正中都有歇山抱厦,为后世少见的结构法。

立面 重檐歇山的殿身,四面加歇山抱厦,而抱厦却以山面向着四面,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在无论那面,摩尼殿都有雄厚的墙,墙上并没有窗子,唯一的出入口就是抱厦,光线之大部分,也由抱厦放入,上下两层檐下,都有雄大的斗拱。我们若再细看,则见各面的檐柱,四角的都较居中的高,檐角的翘起线,在柱头上的阑额,也很和谐的响应一下,《营造法式》所谓“角柱生起”,此是一实证。在蓟县独乐寺及宝坻广济寺也有同样的做法,惜去年研究时竟疏忽未特别加以注意,至今心中仍耿耿。

斗拱 摩尼殿斗拱雄大,分部疏朗(第六至第十图)。上下两檐都是单抄单昂偷心造-第一跳跳头无横拱。其最引人注意之点在补间铺作之特别雄大-柱头铺作只有华拱与下昂伸出,而补间铺作则有四十五度斜拱,如辽宁砖塔上所常见,清代所称“如意斗拱”的做法。至于斗拱的高度,则约合柱高之半:而材高21厘米,宽15~16厘米不等,都是明清所不见的权衡。柱头铺作上及转角铺作上耍头,亦斫成昂嘴形(第八图),呈重昂之状,大小亦相等。我们若以此与独乐寺下檐的耍头比较,或许可以假定摩尼殿比观音阁更古,因为以两者相较,观音阁的弱小的耍头,的确像是由这种大耍头退化而成的。

塑像壁画 内槽九间全是佛坛,高1米,上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叶迦难及二天王侍立,塑工并不见如何高妙。在内槽背壁之北面有山中的观音,四周有龙虎狮象等猛兽,而观音一足下垂,一足踞起的姿势,和身段的结构,显然是宋代原塑,虽然被后世涂改了不少,倒还保存一些本来面目。殿内每一面壁上,都有壁画,虽然也是经后世累次涂改重修,但有许多地方,较新的壁面剥脱后,原来的壁画竟又隐约呈见。

年代 关于摩尼殿的纪录,在《县志》中竟无只字提到,颇令人诧异。寺内旧碑数十座,均未得细读,一时不能说其确实年代。寺历代经过修葺,尤其是在清康熙朝隆二期,工程浩大,现在脊桁上有“大清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卯时上梁重修”的三寸大字,大概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修葺的纪录;现在梁架最上部的木材,比别部分也新得许多,大概就是这次所换。据《县志》卷十五载绍圣四年葛繁《真定府龙兴寺大悲阁记》有“……太祖皇帝开宝二年…诏遣中使相地于龙兴寺佛殿之北,将复建阁,……”之句;这佛殿若是指现在的摩尼殿言,则摩尼殿在开宝二年以前一定已经存在了。从形制上看来,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构,当再搜寻较可靠的文献做考证(校注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于内槽阑额及斗拱构件上,多处发现墨书题记,证明摩尼殿建于北宋皇 四年(公元1052年)。

乙、转轮藏殿
在大悲阁之前,配置于东西两侧者为慈氏阁及转轮藏殿,阁在东,藏殿在西。两者外形颇相类似,但大小各有小差,而结构法,在平面的布置,梁架之结构,斗拱之配用,则完全不同。二者之中,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

平面 是个三间正方形,前面加有雨搭。正方形之中略偏后,有径约7米的转轮藏;藏旁两中柱,因容不下安轮藏的地位,各向左右让出,所以成一种特殊的平面配置。沿左右两壁下,列罗汉十六尊。在轮藏之后,有梯沿西墙由北向南,可达上层。上层没有雨搭,只是九间;四周有平坐;正中一间供佛像,像前地板上有孔,轮藏转轴的顶由地板上伸出。

断面 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架因前后做法之不同,有大斜柱之应用,而大斜柱与下平间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免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同样的锐感。

立面 由外表上看,藏殿和慈氏阁是相同的,都是三间正方,两层的楼;下层前有雨塔;上层有平坐,重檐歇山造,两山的山花板,是清代修葺时所加。二者唯一不同之点,只在上檐斗拱,若不仔细观摩,不容易看出来。
斗拱 平坐及下层斗拱,藏殿与阁都完全一样。全部布置极为疏朗;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杂,梢间及山面皆只用一朵。下层为五铺作计心单拱造,向外出两跳,第一跳跳头只有瓜子拱(清式称外拽瓜拱)而无慢拱(清式称万拱),第二跳令拱(清式称厢拱)之上有替木,而不用明清常用的挑檐枋。雨搭斗拱为四铺作单拱造,现在的令拱是清代修葺时所改造。平坐铺作(第二十二图)出三跳,单拱计心造,其特异之点在最外一跳跳头无令拱,而代以长枋,与齐头的耍头相交。上层斗拱则与阁大大不同。头一样容易看出的,就在梢间补间铺作之偏置,因为昂尾须让出角昂后尾的位置来。在本身的结构上说,藏殿上檐的斗拱是个罕见的做法;五铺作,单拱,出单杪,双下昂,清式所谓五踩单翘重昂。其特点在第二昂并不比第一昂长出一跳,只与令拱相交,其上便是耍头;两重昂同长的例,还以此处为初见。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如《营造法式》之制。昂尾方正无雕饰,简朴古劲得很。

丙慈氏阁
在佛香阁之前,与转轮藏殿对立,而形式与之极相似者,为慈氏阁。

平面 也是个每面三间的正方形,前有雨塔。但殿身内前面三金柱,则完全省却。殿内供大弥勒(?)立像,通上下二层,两侧有罗汉像。大像座后有梯达上层。上层九间,周有回廊平坐与藏殿同。正中一间则无地板,大佛像的头,由井中伸至二层楼板之上。

断面 梁架结构颇为简单。阁进深三间,每间椽分两步。其最可注意之点乃在前列内柱,如前所说,在下层完全省却,而在檐柱与后内柱间大梁上,在前内柱分位,安置大平盘斗,上立内柱,如侏儒柱(清式称童柱)之制(第三十四图)。以上就是简单的横梁直柱,极其整洁。

立面 外表与转轮藏殿极相似。上层外观亦似藏殿,但结构法却完全两样。慈氏阁上檐斗拱,虽然也是单拱单杪双下昂,但是多一跳,所以多一层罗汉枋,多一跳拱。在正中线上的泥道拱(清式称正心瓜拱),却是重拱造(第三十七,三十八图),不似藏殿之用泥道单拱。下昂的做法,乃如明清式的昂,并不将后尾挑起,而是平置的华拱(清式称翘),在外斫成昂嘴形。这种做法,我一向以为是明清以后才有的,但由慈氏阁所见看来,其权衡雄大,布置疏朗似宋代物,难道这就是明清式假昂的始祖?

佛像 阁的主人翁是弥勒立像,像后有轮廓奇特精美的背光。全部塑工颇似佛香阁的铜像,也许也是宋代原物。像颈上挂了一大串真的大念珠,既大且笨,权衡完全不合,不知是后世何人恶作剧。大像左右有八尺来高的小菩萨像侍立,饶有宋风。大像座前更有送子观音,正抱着小娃娃不知送与谁家!俗劣殊甚。南北两壁下的罗汉像,平平无可。

丁 其他
佛香阁 及其中的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大铜像,其实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及佛像。宋太祖开宝四年七月(公元971年)始建阁铸像。像立在极大石须弥座上,《县志》称高73尺。

阁面阔七间,深五间,前面另有雨搭。景〓元年(公元1034年)惠演碑说是“拆卸九间讲堂”盖的。现在的阁已破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屋顶已完全坍塌,观音像露天已数十年。但就现存的部分,还可以看见内部宋代原有的梁柱和斗拱,外部却完全是清式。现住持纯三和尚在须弥座上砌建砖龛,行将竣工,他保存古艺术的热忱,是很可佩服的。

佛像高度与《志》所载大概少有不符,看来高不过60英尺左右。像身衣摺,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则稍嫌呆板。脚部的铜壳厚约10厘米;而右侧飘带下部的铜壳已经失去,只余木骨露出。这像大概是中国最大的铜佛像。像下须弥座上枋上和壹门内,每格都有精美的刻像,而隔间版柱上的盘龙,也极生动有力。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为文殊,普贤,及多数的小像。这部分大概都是宋代原物。许地山先生说燕大诸君在北壁上还发现了元 四年(公元1089年)的题字。在塑壁上,有浮塑的建筑物雏型。其中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或藏殿的模型;有重层的八角阁,是后世所少见。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现在阁的本身已毁,这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所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至于阁的建筑,宋构已余无多,但是原来的柱础,有作宝装覆莲瓣的(第五十图),有作上小下大的圆板如《营造法式》所谓〓者,都是罕见的建筑遗物。

佛香阁两侧两耳殿,御书楼及集庆阁,外部都是清代重修。在佛香阁坍塌以前,全部的布局,气魄的确是宏壮之极,现在大阁已毁,耳殿已失去它们的主人,但比较还完整没有多少损坏。

山门 是寺南门,门外有石桥,牌楼只剩下夹杆,隔街尚有大影壁,皆清代所建。山门面阁五间,进深两间;两梢间有天王像。山门已极破烂,西北角屋顶已通天。最令人注目的是檐下斗拱,纤弱的清式平身科夹在雄大的宋式柱头铺作之间,滑稽得令人发噱;因为清代匠人既不知仿古,则凡不是清代的结构,也许都不是清代的东西,在我们鉴别古物时,可以免却许多怀疑。

牌楼门在摩尼殿后,戒坛之前有个小珍品-牌楼门。门口阔一间,两旁有肥大的柱。斗拱是六铺作出三抄,有华拱三跳。柱头铺作须有三面向外,是环着灯笼椎构造的。补间铺作两朵,每层每跳都有四十五度的斜拱,如后世所称如意斗拱之制。椽子间有券杀。由各方面看来,这小建筑物无疑的是一座很古的结构)。

戒坛 紧在牌楼门之北有戒坛。坛高二层,正方形,是重叠的石砌须弥座。戒坛的房子是一座五间正方三层檐的建筑物,是清代所创建。戒坛的四周本有回廊,现已拆毁,旧址尚可辨。


阿印于 2007-06-30 00:39:45 发表在分类:成梁批竹
(4906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