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狄的豆腐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07-12-07 Fri

色盲瞎拍帝王庙之14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游历代帝王庙,不能不提159中。
1917年9月,著名爱国主义者、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先生设立北京慈幼局,收育京畿大水灾灾童千余人。次年10月16日,熊希龄选址香山静宜园创建北京香山慈幼院,又次年底建院初期工程竣工。
1920年10月3日,举行北京香山慈幼院开院典礼,有学生700人,分设男、女校,6年后改为总院5校制。
1930年9月,在第3女校筹组幼儿师范科。10月1日,聘幼儿师范教育家张雪门先生为主任,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合作办学。
1931年7月4日,幼儿师范科从香山见心斋迁至北平历代帝王庙中华教育改进社会址,改称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设中学与师范班,即为香山慈幼院第3校,张雪门任主任(校长)。熊院长说:“此校教育,不仿美国,不仿日本。专自成立一种试验教法,根据生活即教育之原则,合教学做为一,以适合我国国情及时代之需要”。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病逝,经继任院长胡恩光呈文,1940年11月22日,幼师改称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学。次年5月27日,北平特别市公署训令教育局,改女子中学为公立,更名为市立第3女子中学。1949年,改名为北京市第3女子中学,3年后被市教育局定为市级重点中学。
1968年,女3中开始招收男生入学。1972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撤消女校建制,将女3中统编为北京市第159中学。
1979年,历代帝王庙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国家文物局定历代帝王庙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2000年12月5日,西城区历代帝王庙管理处挂牌,24日在大殿前举行了修复工程开工仪式。
2003年1月29日,东方新闻网网站发布消息《以大庙为校舍72年 北京159中学迁出历代帝王庙》:“昨天,以大庙为校舍72年的159中学正式迁出历代帝王庙,搬入现代化的新校园。师生们依依不舍地摘下老校牌,交给历代帝王庙管理处作为文物永久收藏”(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0129/class014800014/hwz876009.htm)。在大殿前举行了交接仪式,2月15日,159中在金融街畔的新校址举行了新校落成仪式及开学典礼。
在使用历代帝王庙做校址期间,159中于1997年与132中合并,2003年1月16日再与38中合并,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图1和图2的照片均翻拍自《历代帝王庙与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图1上方为熊希龄先生,中间为香山慈幼院第3校女校创始人陶行之先生,下方为张雪门先生(3位教育家的照片在历代帝王庙东配殿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图2是159中的新校址。
在被用做学校的年代里,历代帝王庙曾经遭受过一些破坏,从书上可以了解到具体的情形:
1. 木牌位。学校里不少人都曾亲眼见过这些牌位,文革期间众多牌位被毁(1978年还有人在东小院见过被钉成板凳的牌位),神龛之命运亦同。
2. 木牌楼和小石桥,上世纪4、50年代被分别拆除。
3. 大门钉。大门正中原是两扇大红木门,上有81颗铜钉,与故宫同一规格,后被改成铁门。大炼钢铁时铁门又被拆走炼钢,又改成木门。
4. 下马碑。文革时大门前的下马碑被拦腰斩断,就地掩埋。
5. 石台阶。备战备荒时大挖防空洞,大量黄土被挖出来铺底,致最下层的石阶埋于地下。
6. 大殿木匾。景德崇圣殿内悬挂乾隆手书“报德观功”匾,毁于文革。
7. 大殿后墙。景德崇圣殿的后墙非常厚,原本无窗,建国初期,为便于使用,开了大窗。
8. 大殿屋顶。景德崇圣殿的重檐庑殿顶因年久失修,吻兽和瓦片时有脱落(所幸未曾伤人),且杂草丛生,甚至长出了桃树(我在159中听课期间,也目睹殿宇屋顶构件歪斜等残破现象,曾想过这座大庙不知何时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
9. 汉白玉雕花栏杆。正殿及景德门四周的汉白玉栏杆表现大庙的尊贵高雅气质,文革期间部分栏杆被毁。
10. 碑亭。学校因房屋紧张,曾将碑亭用砖封闭成屋,有的做了教研组办公室,有的做了储藏室(景德崇圣殿曾做过教师办公室,内部打了隔断,设施简陋,西城区府和教育局还曾先后在庙内建了教学楼和办公用房)。
11. 大铜缸和大铁缸。形状与规格都与故宫的缸相同,用于盛水灭火,大炼钢铁时都献出炼了钢。
12. 燎炉。书中没有提到毁于何时。
13. 井亭。是大庙中最小的建筑,盖井口的石墩曾放在正殿台基上,当作升国旗旗杆的基座。
1986年西城区委基建处组织专人对所辖文保单位逐一进行了普查,其结果可用“危、积(水)、漏、破”4个字来概括,159中当时的情况自然也不乐观:碑亭琉璃瓦滑落一半,西配殿濒于倒塌,大门在1976年地震后歪闪达12厘米,大门、大殿和碑亭均被定为危房。
今天的历代帝王庙,是在159中迁出之后,经过大规模修缮,于2004年4月28日重新开放的(1935年该庙曾经对外开放过1年)。上文提到的那些损坏,多数都被修复或复制(牌楼、石桥、铜缸和铁缸仍未重现),教学楼和办公用房被拆除,人防工程被回填报废,燎炉、祭器库、关帝庙等一度消失的建筑物被复建。
据说,1978年曾有个部委机关和159中谈判,要把历代帝王庙拆掉,在原地建一座办公楼,楼后面新建一所学校。当时的王副校长坚持不同意,这座明清皇家祭祀庙宇才免于覆灭的下场。曾有毕业生说:“如果不是女三中,不是159中在这办学校,我想帝王庙可能会比现在破坏得更厉害”。

从慈幼局到159中,从香山到历代帝王庙,再到金融街畔,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159中校庆,以1931年7月4日为建校日,我说的近一个世纪,是指从1917年9月设立慈幼局开始,至今已历90年),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远的不说,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做梦都想当大隋朝国师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梓人学社骨干成员兼古建筑学教授,长城小站资还不太深的网友(站龄1年),阿印老师。多年前,老狄本人也曾在159中上过自考补习班的夜校课程(祥云学校借用159中校舍)。

玩笑归玩笑,有些事情必须要严肃。图3是女3中第1批入伍的志愿军,照片同样翻拍自《历代帝王庙与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据说,每当159中举行纪念活动的时候,就要请烈士家属参加,而这些烈士就是当年的学生(或许还有教职员工)。他们和她们投笔从戎,却再也不能回到母校。不知道照片上这几位志愿军战士的姓名,如果她们还都健在的话,也都是古稀老人了。老狄不想煽情,在帝王庙为表示尊重,各个殿房我都是免冠而入,但不叩头,也不烧香,在这里,老狄要向照片上的人鞠上一躬,表示内心的敬意!







老狄于 2007-12-07 19:40:53 发表在分类: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4919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