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庐
 积雪庐 

2007-10-09 Tue

为诗书老弟发的关于黄花城考察笔记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2004年3月27日,我同夫人一起来到九眼楼考察,我己经是第三次到这里了。从郭家湾到景区门口的山路现己修成柏油路,景区门口的工作人员告诉说是去年延庆县投资140万元修成此路,山顶的九眼楼也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楼子的底坐全部用花岗岩条石修补,并用白灰勾缝。楼子里面和二层楼顶的地面也用青灰色的方砖漫地,方砖的规格和砌筑形式全部采用古时的尺寸和方法。整体修旧如旧,这是我近几年来考察长城所看到的最为理想的一处修复工程。

下午1时多,我们来到怀柔黄花城,路两侧的饭馆一年比一年多,现在还出现了旅游度假招待所,住宿一晚每人30元。我们选了一家饭馆吃午饭,贴玉米饼子、炒柴鸡蛋、小米粥、还有炒菜,费用34元钱。

山沟底下的河上架起了一架铁索桥,走在上面左摇右摆,显然是给旅游的人玩的。走过这桥后当地农民要每人收取2元钱的过桥费,在半山腰还有一位当地的老太太也在收费,每人1元,说是路过了他家的地和果树园子。这种私人乱收费现象很容易引起当地人与游人之间的纠纷。我认为当地政府应该统一管理一下,将乱收费变成合理收费。

吃完午饭,我和夫人来到山沟对面的半山腰,目的是寻找一些早期的绳纹瓦片和陶罐残片。夫人问我你怎么知道这里会有早期绳纹瓦片,我说那是在1997年9月我和成大林老师来这里时在此处捡到过这种瓦片,老师告诉我说这种绳纹瓦片可追溯到汉代到战国时期,这些瓦片可以证明在这里很早就有人类聚居,并在这里建有很讲究的房屋和城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并认识了这种瓦片,使我增长了很多考古知识。后来,这种瓦片曾拿到叶学明老师那里鉴定,确为汉代遗物。

这次是我和夫人再次来到这里,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我们找到了几片纹路清晰的精品,还找到了几块陶罐的口沿残片,这次的精品都是由夫人发现找到的,当然还是在要由我鉴定啦。

回家后我又询问了成老师一些关于居庸关到黄花城这一线的有关历史资料名称及一些历史情况,查找了大量的手头有关史料。这里在汉代为昌平、军都二县,地属上谷郡。据《光绪昌平州志》中记载:“一统志,军都故城在昌平州西、汉县。后魏置东燕州及昌平县于此。魏书地形志:东燕州,天平中置(公元534年)寄置幽州军都城。寰宇记:昌平县在幽州西北九十里,本汉军都县,后魏、置军都于今县东北二十里,更于故县置东燕州及昌平县,后州郡废,而县隶幽州。旧志:在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旧县址。按、今州在旧县东八里。以寰宇记道里计之,唐时昌平县尚在旧县之西,即军都城也。今州东之军都村,即顺义县志所谓军都城,在县西北三十余里。乃魏齐时所乔置,非故县也。”根据这一段记载可知汉时的军都县应在昌平州西,后来在东魏时置东燕州,即后来的军都县移至州东北部,从而大体知道了昌平县和军都县从汉代到现在的位置变迁。

那么在这长城脚下的早期遗址又是干什么用的呢?我认为应是一个早期的长城关口或军事城堡遗址。在这一线,历史资料中所记载的长城关口只有居庸关可追溯到汉代。《光绪昌平州志》中祥细记载了居庸关在各个朝代中的不同叫法:“……始皇筑长城,居息庸徒于此,故以名焉。亦谓之西关,三国志:田畴乃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趋朔方是也。亦谓之蠮螉塞,方与纪要:晋咸康六年慕容皝帅诸军入蠮螉塞,直抵蓟州城是也。亦谓之军都关:魏书:杜洛周反于燕州,敕都督元谭西至军都关,北纵卢龙塞,据此二险以杜贼出入之路是也。亦谓之纳款关,通典: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齐改为纳款关。亦谓之冷陉,陉又作硎。新唐书:孙佺为幽州都督帅兵讨李奚,大酺副将李楷洛周以悌次冷硎。唐十道志:又名蓟门关。金史又名齐喇哈蕃。……”到了元代,又设北口,南口,改千户所为万户府,明代设守御千户所,清代驻参将。


积雪庐于 2007-10-09 23:40:42 发表在分类:长城
(50336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