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普的 Weblog
  

2007-06-08 Fri

我站在抗战岁月青年小方站位的长城上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仅以本文纪念抗战时期第一个为国捐躯的战地记者永远25岁的“小方”
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周六,是我国法定的文化遗产日。如此排算下来,2007年的文化遗产日应该是6月9日。而按照惯例,每年的这个日子长城小站的朋友们都要为长城做点什么。今年我选择为八达岭长城的老照片拍摄对照片。但因为9日当天有其他安排,所以去八达岭提前到6月5日周二。
八达岭真是久别的老朋友。回想起来,上一次还是文革期间,从宣化到北京途中停车落脚,司机师傅说八达岭到了,休息一下大家看看吧。从那时以来就再也没有去过。当然如同以往,这次去不是“游览白玩”,是要继续寻找和对照老照片的拍摄项目。由于地理交通方面得天独厚,八达岭长城有最多的历史留影。已经发现的最早照片要上朔到1870年前后。近几年很多老照片都已经重拍过了,但既然是我老普去,就要希望有新的发现新的结论。

随身所带的20多幅老照片中,我最关心的是这幅《在长城上》。画面上的长城还算相当完好,长城顺山势攀援。前景三个孩子席地而坐。他们每人一个篮子,地上可能是某种果实,例如枣。当然我们必须找出《在长城上》是在那个长城上〉?我的长城专业知识判断是《八达岭》,即照片上的单边垛口。通常长城墙体上都修筑垛口和箭眼,用以射击敌人和掩护自己。在北京地区,多数地段长城,例如著名的黄花城,慕田峪等,长城墙都是双面垛口。而八达岭地区则是单面垛口,即在面向关外御敌方向修筑垛口和箭眼,而关内方向只修筑较矮的女墙。对照《在长城上》,可以清楚看出墙体右侧的单边垛口,因此右侧是关外御敌方向。墙体右侧是女墙,关内防守一方。再根据长城攀援上山的走势,又推测是八达岭城关南。
在这一系列推论下,6月5日上午11时,我与夫人从南一楼开始攀登。南一到南二很近举步就到。南二到南三就拉开距离。这段路上到有一张日本侵略军摆拍的照片,背景是1937年8月南口战役,中国军队撤退后,小日本军占领八达岭,画面上有打旗的,有耍刀的,十足的摆拍。老普我看着不顺眼,就不张贴那些小鬼子了。在南二到南三之间也发现一段疑似《在长城上》德墙体,细致辨别后虽然否定了,但更加相信目标就在前面。从南三继续前进到南四楼难度就大得多,距离长,坡度陡。骄阳当空,36度高温下挥汗如雨。
时间接近正午,11时54分,终于前方出现了既的城墙曲线。特别是左侧墙根下山石与墙体的交错,又一次成为寻找老照片的铁证。

这是一次成功精确的约会。既是在预期地点与长城的约会,也是穿过历史时空,与《在长城上》的摄影师方大曾的约会。
《在长城上》是方大曾留在世间的八百多幅作品之一,那末方大曾是谁?尽管中国摄影界至今尚未授予方大曾诸如著名摄影家,摄影大师等等称号。但实际上他当之无愧,不仅当之无愧,甚至是后人未能超越的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战地记者。
方大曾,1912-?,北京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摄影记者。第一个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中国记者,抗战时期第一个为国捐躯的战地记者;但数十年来他的家人却宁愿相信他只是失踪。
他的父亲方振东在当时的外交部工作,殷实的家境给了方大曾痴迷摄影的物质基础。北平古建筑,民俗活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成为他成为他影像的重要内容。1929年,17岁的方大曾发起成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这种狂热的爱好后来发展成了职业。他贴近生活。人力车夫、缝穷者和矿工等底层劳力者频繁进入取景框,逐步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卓越的纪实摄影家的可贵品质。
1930年方大曾考取中法大学经济系,随即参加“反帝大联盟”,参与编写机关报《反帝新闻》,第三年,他又联合诗人方殷共同主编《少年先锋》,直到方殷被捕。这个热血青年,拼命地想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施虐者的残暴和同胞的顽强。    
  大学毕业后的方大曾来到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和吴寄寒、周勉之等人成立“中外新闻学社”,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
1936年,他和著名报人范长江相遇。范长江了解到方大曾做战地记者的志向,引荐他到天津《大公报》工作,方大曾自此正式用“小方”的名字,在战场发回战地报道。
1936年11月,小方在北平写成《宛平之行》采访记。20天后,他辗转到河北唐山、昌黎等地,采访冀东伪政府辖区,完成《冀东一瞥》。12月他来到绥远抗战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采访,完成《绥东前线视察记》。在绥远前线,他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的照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3天后,小方前往卢沟桥采访。“我在第一时间到达”———小方在报道中写道。《保卫卢沟桥之我二十九军战士英姿》、《我们为自己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卫国捐躯》、《民众慰劳》、《敌机轰炸我保定车站》等专题摄影报道相继被国内外各大报刊刊发。"七七"事变后,方大曾成为《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负责平汉线的报道工作。这个平时同侪眼中诚挚、天真、勇敢、温和的青年对这场战争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疯狂地奔逐于南口、保定、居庸关、太原、大同之间……之后,是令人痛心的寂静,一切戛然而止。
23日他寄出《卢沟桥抗战记》报道,28日再次与范长江、陆诒等人相遇。他将拍摄到的大量底片交给妹妹方澄敏冲洗和保管。
七十年前神秘消失。
1937年9月30日,是能找到小方最后消息的日期。他在这一天从河北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此后就再无音讯。有人曾说在同年12月9日的纪念活动上看到过他,但是这条线索没能给小方的家人带来真正的宽慰。
而1937年方大曾仅仅25岁,在战火纷飞中消失了,留给世界的是八百多幅底片,和永远朝气逼人,一心报国的“小方”形象。
小方的妹妹方澄敏将底片放在一个木盒子里,这成为方澄敏后来寻找、追忆哥哥的寄托。直到方澄敏老人也步入晚年,最后将底片全部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方大曾的家人有两个愿望,一是举办一次方大曾摄影作品展,二是出版一个专辑。这后一个愿望尚未实现。除了方家自己的努力,中国的摄影界会不会有人,有专家研究方大曾作品,大家出力出人,为方大曾作品出一个集子呢?
今年是77卢沟桥事变70周年,方大曾首先报道了事变,随后同一年失踪,所以今年也是他牺牲70周年,我们后来者是不是要为25岁的他做点什么才好?
今天我和前辈方大曾在长城上相会,这里是东经116度0分20秒,北纬40度21分3秒,海拔高度720米。我相信我站在小方70年前站位拍片的地方。我用这种方式来《寻找方大曾》,表明我们没有忘记历史,表明我们对方大曾的尊敬和纪念。回北京后又查到刘民网友上贴的“青年方大曾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那末这幅人物是方本人,我还要去寻找还原。
小方1935年自绥远战场寄给母亲的戎装照片,上书:“母亲大人存念”。
青年方大曾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精确地点待定。









老普于 2007-06-08 01:17:02 发表在分类:长城烽烟
(4882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