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4-20 Thu

南山联墩岔西考(三1、2)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南山联墩之防守
南山联墩以岔道城为中心,东、西展开。
1、火器防守
众人虽知联墩间隙应以火器防守,然江东于疏中未曾明确,只间接提到“宜预领”火器。
墩台间隙使用火器防守,成化间兵部侍郎余子俊于《增墩凿堑疏》中便有议论:“墩以十人守之,非但瞭望得真,火石亦可以四击。夫以火石所及不下四百步余,今以两墩共击一空,无不至之理也”。(《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
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7年),世宗于怀隆兵备张镐敕谕中亦曰:“严令在墩官军施放火器,力道于外”。
兵部尚书杨博于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558年)《请增筑各路墩台》疏中明确道:“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
以火器防守墩台间隙,各处均在施行:“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八月甲寅 总督蓟辽尚书徐纶言:方今御虏之策,无过守险,守险之要,当于各口关城外虏所入道,对筑战台两座,或地形不均,仍相地所宜,增筑一二座。台之去墙二十步而近,每台置军十人,轮月守戍,设火器于上,贼至,以火器夹击之”。(《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518页)
笔者以为,此应为许多关隘墙体之外,墩台、敌楼对筑之因。
运用火器之具体种类,如鸟铳、手铳、砲、佛郎机等,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墙体
三十五年筑墩之时,兵部侍郎江东于疏中道:“其隘口应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者,各宜量势修筑”。
既然联墩各隘口墙体“各宜量势修筑”,难免各处高低薄厚不一,非隘口处是否修筑墙体,亦尚未可知。
虎尾小墙之制,今人只见遗迹,未见全貌。然望文生义,再结合现场探查之情形,笔者以为称拦墙较易于理解。其墙较之正规边墙,低矮窄薄,墙上无法驻足防守。因此不能阻止攻城,只可阻挡马队冲击、滞迟敌方攻城。仍须及时以火器夹击之。
杨博于嘉靖三十七年《请增筑各路墩台》疏中提议道:“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于本年八月十二日兴工……今年不完明年接修,明年不完后年接修。工完之日,听巡按御史阅视,明白具奏”,世宗“从之”。(《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
三十七年杨博言“空内已有虎尾短墙”,此语同三十五年江东所言“应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相合。
关于修筑大墙,《明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西元1559年)六月癸亥 总督尚书杨博条上经略宣大八事。……宣府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西自合口,(笔者疑为当年抄录漏字,应为合河口)东至横岭止,计长一百四十三里,修筑大墙,已完三百余丈,未完者宜责令摆边军士分工修筑”。(《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509页)
文中未明确具体地段。
上文所说横岭,非镇边城之横岭,乃四海冶南部之横岭,与火焰山相邻。清《畿辅通志·舆地略》地图中标为南横岭。
《延庆州志卷十·艺文志·碑碣》载:“明南横岭界石碑在州东南,弘治元年立石”。可见此地于弘治年间便立碑称为横岭。
“隆庆二年(西元1568年)二月辛卯 总督宣大山西都御史陈其学条上南山事宜。其略言:……岔道以东自清石顶至四海冶火焰山,宜乘春修筑墩台于柳沟等处……大山口迤东一道,为暗门者六。咫尺居庸,宜严加稽察。……兵部上其议,上皆允行之”。(《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599页)
清石顶北部山下,便为岔道城、西拨子村一带,乃岔西联墩起始段。
上文说明,三十五年修筑联墩时,部分隘口地段已有“虎尾短墙”。三十七年始增大墙。
笔者于岔西段现场,只看到大山口有较短距离“大墙”,与隆庆二年(西元1568年)都御史陈其学所说“大山口迤东一道”相合。
其他地段大部无墙。倘墙体偶尔出现,也矮小窄薄,或因地形改变,无法判断。虽不排除后人拆毁之可能,但岔道以东墙体遗迹高大连贯,极为明显,与岔西有显著之不同。
此说明联墩最初形态在岔东已有所改变。岔东距居庸、陵寝极近,其地位更胜岔西一筹。
现场证据表明,大墙或虎尾小墙集中于东段。其意图极为明显:更小范围屏蔽居庸、陵寝之内口。
如今众人所见岔道城——小张家口——柳沟城——二司——头司——营城——韩家口(笔者注:当地村民口音为韩讲口)一带“土边”,便为当时之作。
隆庆年间,兵部尚书赵炳然《题为经理南山未备事》一疏,可为笔者观点作证。
其疏略曰:“……今之联墩,曾有如岔道迤东高墙深壕、斩堑峻口、迭窖连栅矣乎?边军戍守,火器如电、将领如云矣乎?恐未及此。今安得不亟备之哉?臣等今议非敢远举,惟欲宣镇以备岔道迤东,量为西备之规。联墩拦墙,加增高厚,外壕外窖,加浚深广……”。(《明经世文编第四册·赵恭襄文集二》第2661页)
赵炳然认为岔东“高墙深壕”,岔西有所不及,冀宣镇按岔东标准经理岔西联墩。
据《卢象升疏牍·南山修筑墩台疏》,南山墩台至崇祯年间依然持续修筑。
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卢象升于该疏中亦描述岔西土墙:“谨查南山一边,岔道迤西十五里,沿边倚有土墙……臣观岔道而西,合河而东,原有土筑台墙旧存遗址,近墙壕堑亦隐隐在焉。……想亦因工费之多,汲道之远,墩军难于存扎,边墙难于落成,遂中辍耳”。
个别学者认为,岔东边墙为嘉靖二十二年都御史王仪所筑。王仪此时非在此任,所引证据也未查到出处。
如若已筑墙体,日后至多对其修缮,三十五年江东不会于此修筑联墩,杨博更不会于三十七年疏请将南山联墩之虎尾短墙“推广其制,筑为大墙”。
查《明实录》:“嘉靖二十二年(西元1543年)五月甲子 命修筑永宁大小红门并柳沟口”。(《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342页)
上文说明,当年只有修筑该段隘口记录,并无修筑边墙记录。
笔者窃以为,个别学者对史料文字理解、引证稍有欠缺,今免议。


图片1:“大山口迤东一道”大墙。
图片2:墩台周遍基本为庄稼地,不见昔日墙体遗迹。





诗书于 2006-04-20 22:16:44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75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