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1-26 Thu

龙泉峪←→石佛寺断边成因题解(六)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六、神秘的地理风水师廖均卿与勘舆形势派
大唐年间,有风水师杨筠松,因其阴阳堪舆技能,任职司天监。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之乱,杨筠松逃出长安,带走宫中秘书,奔至贑州(现江西境内)宁都怀德乡定居。授徒曾姓、廖姓二人。
廖均卿,字兆保,号玉峰,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衣锦乡三僚村人,其风水术得自祖传。而其祖,便是杨筠松廖姓之徒。
现今三僚村,有廖、曾二姓,仍盛行风水之术。其后人以杨筠松为祖师,廖、曾二姓祭杨姓祠堂,成为奇景。
曾姓中有曾从政,曾用六年时间堪舆九镇边墙走向、北京天坛祈年殿殿址,因而闻名。
廖姓中有廖均卿,因勘舆天寿山龙脉、长陵、北京城墙基址而闻名。
风水术分为两大派别,即形势派与理气派。
形势派侧重于陵地、户外,以势为主,因之为“地理之学”。其主干在江西。
理气派侧重于宅地、户内,以气为主。其主干在福建。
双方尽管侧重不同,但互为补充,万流同源。
杨筠松为形势派,尊晋代郭璞为先师,而郭璞又尊汉代青乌先生为先师。青乌著有《青囊经》、郭璞著有《葬经》,仍存于世。
“风水 ”之称谓始自晋代郭璞,汉代称为“勘舆”。其术以勘验宅地、陵墓,趋吉避凶为要。至今仍有勘舆学,主要涉及建筑、园林、城镇规划等行业。其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周易》,如阴阳、五行等。
《周易》为周代之易,商为《归藏》易,夏为《连山》易。而“易”与 “道”同源。老子《道德经》观点并非首创,亦受上古道家影响而做。而道教源自道家,范围较窄。
再上溯,可至于上古黄帝、伏羲做八卦。
黄帝为四千五百年前古帝王,伏羲为七千年前古帝王。上溯至此便到达中华文明之根部。
上述均为我国古老文化,一脉相承。
在我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中,便有经书《周易》。
太史公《史记》载孔子“晚而好易”,又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笔者注:应理解为读易时将穿竹简的皮条多次翻烂,而非三次)孔子曾为《易经》做《十翼》。(笔者注:即孔子对易的阐释)
《论语•述而》:孔子曾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易”在传统文化中崇高之威望。
形势派以地理形势论吉凶。现在我们便可以理解《明实录》“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一句。
形势派在寻找陵墓吉穴时,采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手段查找方位,最终以寻找穴眼(笔者注:皇家称金井)为目的。
风水术认为,人要乘生气,气由地生,风能散气,而水能聚气。形势派在选择吉地时,大致原则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天地人整体合一。这是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十三陵三面环山,山水由西部碓石、德胜等口(水口为砂)进入陵区,环绕西、南、东三面,经七孔桥东流,再由东山口汇出。
无奈陵区东南部已变为十三陵水库,东山口一带五十年代筑大坝,成为遗憾。
陵墓背后起伏的山脉即为龙脉。《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云:“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
龙脉不能为孤立的山峦,应有连续不断的脉络相接。
堪舆理论认为,昆仑山为天下远祖山(也称高祖山),天下龙脉皆发自昆仑。
因此,陵墓龙脉应与昆仑相接。
昆仑,我国上古时期的神山,古籍中常有昆仑山的记载,如瑶池、西王母等均在昆仑山。现在百姓常说王母娘娘,就是昆仑的西王母。
经考古学考证,华夏民族源于青海、甘肃一带,逐步向东部发展。现散落于西部的羌人,与汉民族同源。伏羲庙在甘肃、黄帝陵在陕西、尧庙在山西,而大禹治水在河南,脉络由此可窥一斑。现存于世的《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巡昆仑山寻找西王母的经过。
堪舆术认为,昆仑祖山向四周发散九条龙脉,习惯称为干龙。其中六条出国外,三条在中国,分别称南干龙、中干龙、北干龙。
北干龙介于黄河与鸭绿江之间,尽于黄海。从破军山起,北干龙又分为五枝,一枝为壶口、太岳山;一枝为析城,西折为雷首山;枝为太行山;一枝为恒山;一枝为燕山。
军都山为燕山余脉,终于天寿山,长陵位于天寿山下。
北京城龙脉源自天寿山,为不间断龙脉,除以中轴线为基准外,还在紫禁城以北筑土为山,呼为景山。其目的是将进入土中的龙脉导出地面。
堪舆方位应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方拱卫龙穴。而长陵未卜前,西方便有虎峪(现有虎峪风景区)、东方有蟒山、(蟒即是龙,现有蟒山森林公园)南有凤凰山,玄武为黄花一带北山。
凤凰山南有白浮村,以白浮泉闻名。元代郭守敬挖掘通往北京城的运河,便以此为起点,当地人称“长河”。明清京城水系主要以玉泉山、白浮泉等水汇成。京昌高速路有白浮桥。
堪舆术认为,陵墓背后之山为祖山。祖山背后的起始山,称少祖山。祖山之前连接陵墓的山为主山。远祖山(或称高祖山)为昆仑山。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远祖山。
笔者由明陵石牌坊起,目不转睛地向北看到长陵宝顶之后连接天寿的主山。一条龙脉由天寿中峰流水般泄下,在山下平川中隆起,向南经主山接通陵寝。笔者暗自心惊,此地与堪舆术甚合。
那么,廖均卿如何勘舆长陵?其结果又如何呢?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01-26 11:34:28





诗书于 2006-01-26 11:26:02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769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