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5-02-24 Thu

宣镇明堡探寻——常遇春之常峪口(一)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宣镇明堡探寻——常遇春之常峪口
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五,风雪寒野狂奔宣府镇计划完成。
然至今,仍对其中的常峪口与常峪口堡之行不能忘却,而近日感受更加强烈,不得不为之一叙。
(一)
宣、张地区,是一条东西狭长的盆地,它的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大山,一直向西通往山西、内蒙。
明长城,就建在北部盆地边缘的山上。
常峪口,便是向北的通道之一。
查地图得知,由宣化向北行15公里,然后转向东北走9公里,经东望山镇,就可以到达常峪口堡了。
常峪口堡正北两三公里处,有大山横亘东西,中间有一处山口南北穿越其中,这就是常峪口。
早七点,由宣化区驱车向北,赶往计划之中的常峪口堡探访。
在宣化的鼓楼下,我测得气温为零下14度,除感觉有些冻手之外,并不觉得寒冷。北京七十年代的冬天就是这个样子。
车出宣化,四周一片静寂,大概是过节和寒冷的缘故,旷野中除黄土和白雪之外,再看不到人迹和车辆。公路向北延伸至尽头,两侧偶尔出现一两座土墩台,孤零零矗立在田间。
根据我的经验,出现这样的墩台,距离长城的关口就不远了。
明初,为了阻遏鞑靼人的南下劫掠,往往将通向北方游牧地区的山口筑墙堵塞。这样,就形成了级别不等的关、口。然后,再将关口之间用墙体相连,这就是长城。
明初,一般的山口派遣官军二三十人把守。也有许多关口,早在明前便形成了。如居庸关、倒马关、锁阳关等。
鞑靼人南下劫掠之风日甚。于是,明军就开始在一些较大的山口内建筑城堡,驻扎军队,轮番在山口守卫。所以,一般规律是,先有口,而后有堡。常峪口堡便是在常峪口的基础上形成的。
查明代万历年的《山西宣大三阵图说》得知,常峪口堡“创自宣德五年,嘉靖四十三年增修,历经修筑,至万历十五年始砖包焉。周三里一十三步四尺,高三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分边一十三里三分,边墩一十六座,火路墩七座,所领见在官军二百二十五员名,马八十四匹。”
这就是说,常峪口堡建于1430年,这里的二百多名官军除守卫山口之外,同时还要守卫十三里三分长的边墙。也有可能,以后又逐步增加了官军。
一连串的墩台组合起来,通过燃烧烟、火的方法前后传递警讯,被称为火路墩。边墩是建在边墙上的墩台,与火路墩的作用不尽相同。
我在通往常峪口的路上看到的土墩台,大概就是通往宣化方向报警的火路墩。但不一定是常峪口堡管辖的这七座墩台。

图片1:常遇口堡南门与永济古桥
图片2:在旧路上远看常峪口形势




本贴最后一次由穷诗书修改于2005-02-24 02:46:22





穷诗书于 2005-02-24 02:45:39 发表在分类:明边搜寻
(48506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