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敢与天碰硬的明代潮河川“报废”工程(六完)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六、洪钟开凿的“开山洞”实地探查
人工山渠的入口,正好处于潮河向南的拐弯处。渠口宽三十余米,向内变窄并逐渐上升,深入内部四五十米处,居然还有细腻的沙堆,上面有被水冲过的波浪花纹。这麽高的地方仍然有水通过,看来潮河涨水时确实可怕。
这里的山体完全是岩石结构,当年依靠军民工役们一锤一钎的开凿,可与现在的“红旗渠”精神相比了。
由西向东进入渠口后,开始向北转弯,坡度加大,两边崖壁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宽有二十米许。再向前,眼前出现了巨大的圆形山坳,深度足有三十米,面积有三块篮球场大小,尽头是一处不大的山洞。
这麽巨大的山坳,完全是在整体山岩上硬砍实凿形成的。我看到的这一切,是六百年前的工程,数百人难道就是在这里被砸死的?他们的冤魂还在吗?
带着无数的感叹,我钻过山洞,去寻找另一端的景象。
山洞另一端,景象为之一变,远山近川,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巨大的潮河川在山下流淌,对面的卧虎山上,长城遥遥相对。原来是如此形胜,我立即明白了当年洪钟修建潮河川工程的用意。
当潮河由北而南进入古北口后,遇到了阻挡去路的大山,于是,潮河向北绕过大山继续南去,形成了几字形的拐弯。洪钟在潮河将要拐弯的位置,在山中人工开凿出一道向南的通路。当夏秋季节,水位升高,部分河水不经过几字形的拐弯,沿渠直接向南流淌,“以杀水势”。这样,几字形的拐弯,水势保持常量,即可筑城防守,“筑立外关,使虏不得冲突”,又可以从河川中抢夺出许多屯垦的土地,“以益边储”。
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计划。
但我在现场看到,山洞高出河川足有二十米(旱季),如何分杀水势呢?不知这是否属于低级错误。尽管现在的环境、气候、水文等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与当时相比较,但当时的潮河水位不会比现在高的离谱。
我想,这大概不是洪钟的本意,而是官场上的腐败风气、上下欺瞒、应付差使的恶果,难怪那么多大臣弹劾他。如果是我,会将山洞再向下移十米,这样就十分理想了,但说不定尚未完工,也同样会遭遇洪钟那样的尴尬境地。
潮河川工程以洪钟被罚两月俸禄而草草收场。洪钟是哗众取宠的贪利小人,还是忠心爱国的坦荡君子?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洪钟品质如何,仅看这项工程。它耗费了朝廷大量工役、粮饷,虽三年而未成,对于潮河川的防守、水患、军垦等徒劳无益。
洪钟被调走的当年,潮河川又恢复了老样子。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六月,兵部奏:密云一带切临虏境,而潮河川口宽漫,无险可守,山水不时溃决,难立垣堡,独有设置车辆,可以制贼之冲”。……
看来,水患未除,只得想出“设置车辆,可以制贼之冲”的办法了。
五十年后,又有人想起了洪钟。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吏部郑廷鷎上奏:黄花镇、潮河川皆京师后门,而潮河川乃元人避暑故道,平砂旷衍,可容万马,尤虏贼所垂涎者。今虽设有石匣兵,然城孤力薄,不足为御。请修复先任抚臣洪钟所筑关城遗址,增总兵一员守之。”
上奏的内容,是要求恢复洪钟所筑的潮河关城,而再没有人提起重修和利用洪钟开凿的潮河川报废的水利工程。
违逆天意,贪功冒进,虽赤诚之心一片,却为世人所不取。真有些“大跃进”式的味道。
大概只有我能在六百年后细致的议论这位太子少保了。

图一:山洞的另一端景色大变,脚下同样是开凿的沟渠,目的是引入潮河川的洪水。
图二:放大五倍,对面是卧虎山的长城。

img_file=/photo/upload/2005/04/1114528029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5/04/11145280291.jpg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本帖由 诗书2005-04-26 23:07:09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敢与天碰硬的明代潮河川“报废”工程(六完) 【诗书】2005-04-26 23:07:09 [2487] (3K)
     好,又一篇论文,建议以后 【老普】2005-04-27 10:26:18 [1861] (32)
       建议将此文及照片在小站做一个专集 【积雪庐】2005-04-28 07:26:15 [1842] (无内容)
     写得很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考察笔记。 【积雪庐】2005-04-27 07:49:46 [1862] (无内容)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3224005699158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