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长城起源、作用和两侧黄帝后裔的民族演化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长城起源、作用和两侧黄帝后裔的民族演化
(此文为参加2017年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长城研讨会暨清水河县第二届明长城研讨会”论文)

李亚忠

一、长城起源于百里以内诸侯国制度被突破的东周春秋社会大变革时期
西周时期还没有长城,只有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都等城池。因为,那时的社会制度正如《孟子》中记载的“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战国】孟轲著:《孟子》:第五篇,万章章句下,第二章,书海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那样,天子才直接管辖一千里见方的地方,各诸侯中最大的公和侯也才只管辖一百里见方的地方,伯只管辖七十里,子和男只管辖五十里,再小的就是不能直接和天子联系而只能附属于某个诸侯国的附庸。而各诸侯国最大的只管辖百里见方,也不允许互相吞并,当然也就不可能修筑出什么长城来的了。
到了西周中后期的“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至其孙周夷王的时候,更是贪鄙残暴至极!以致弄得不仅“诸侯不朝……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周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页。],还激起平民暴动赶走贪虐无度周厉王的“国人暴动”!召公将己子冒充太子交给大家被当作太子给杀了才保住太子姬敬的性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后辅佐姬敬即周宣王重修文武成康之道,诸侯才又来朝拜周天子。到周宣王儿子周幽王时,更是荒淫无道,多次“烽火戏诸侯”,被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攻破京城杀死,褒姒和西周王室大量金银财宝也都被作为犬戎出兵回报给虏走了,西周也就灭亡了。诸侯们和申侯一起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为躲避西面已经强大起来的犬戎,周王室便将国都从今陕西西安的镐京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也即春秋时期的开始。
这样一来,周王室就更极大衰落了,就更没有能力来号令诸侯,一些政令也就往往要听分管九州的方伯们的了。《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周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页。]。而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就又开始要争当霸主了。于是,诸侯争霸的战争也就烽烟四起,愈演愈烈!而原来各诸侯国都只有五十里到一百里以内领土的局面也就大都被打破了。
比如说,楚国虽然只是一个50里见方的子爵诸侯国,但《史记·楚世家》却记载着“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按:(齐)成公元年(前803年),楚地千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楚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204页。]。也就是在西周中后期周懿王、周夷王、周厉王时,周王室已经开始腐朽没落了,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来正常行使领导天下的职能了。于是,天下也就开始动荡起来了。各诸侯国的诸侯们也就都只好各自为战,各自为政,各自努力地去求生存,谋发展。而50里子爵诸侯国楚国的国君熊渠却是能“甚得江汉间民和”,也就是很得长江和汉水之间人民的民心的。所以,他才能很快地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楚国是顺应了民心才发展强大起来的。而这一时期,铁器的开始使用也为较大规模的修筑长城提供了重要条件。《辞海》在《风胡子》栏中记载春秋时风胡子的话说:“轩辕(黄帝)、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禹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所以,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较为广泛的使用,也为长城的修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为了保卫已经扩大起来的国土,楚国便利用山川之险率先修筑起了方城长城。
也就是说,长城,是代表新生力量的一些诸侯国,在打破了只有五十里到一百里以内诸侯国管辖范围的社会制度,而发展到已经拥有几百里、上千里的国土范围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也是才可能开始出现的。因为在这时候,一些诸侯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与其他一些诸侯国之间的边界线也就变得很长了,而相互之间的征战又多极为频繁!这才有可能、也才有必要开始修筑长城了。这也就正是我们国家由最早的只有天子和各诸侯国国都的都城城池,而又发展到开始修筑更长的军事防御设施,也就是长城的开始。也就是我们国家这一闻名于世的伟大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起源。
二,长城的防御及进攻作用
最早扩张起来的楚国在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之前的西周后期公元前803年,就已经从50里的子爵小国扩展到已经是千里见方的大国了。为了保住这千里见方的国土,就利用它北面的天然险山开始修筑起楚国的方城长城来了。所谓的方城长城就是在每个关口的内侧都修筑上驻兵的方城城堡,再在关口上修筑上塞墙,两面与高山相接。为了加强防御作用,在重要的关口上往往都要修筑上两道以上的塞墙,外防进攻,内防逃逸。而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往往也是要修筑上两三道,甚至是三四道的塞墙也就是城墙。如今蓟县黄崖关明长城景区东北侧燕、秦长城的“三道城子”,九门口东南战国燕北界长城的“三道墙”,杏山、锦州一连5个“三道壕”村以及“四道坝”地块儿,一直到古襄平今辽阳市北5里的“三道壕”村,就都是由三、四道毛石土筑的塞墙组成的。方者为城,这种由两三道,甚至是三四道塞墙也就是城墙连接崇山峻岭丘陵平原所组成的几百里、甚至是几千里长的长方形的长长的城,也就正是“长城”一词最早的含义。
而楚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正好是特别适宜修筑长城的。楚国当时北部的今襄樊、南阳一带三面都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西有武当山,北有伏牛山,东有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间又有汉水作为沟壑屏障。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就称誉这里是:“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郭方城而为墉”。就是说,这里西有武关之险,东有桐柏山之固。流沧浪也即汉水为池,筑方城也即长城为墙。足以看出这一带地理位置的险要和长城的巧夺天工。清代姚鼐《春秋左传补注》:“楚所指之方城,据地甚远。居淮之南,江、汉之北。西逾桐柏,东越光、黄,只是一山。其间通南北之大者,惟有义阳三关……然而方城连岭可七八百里矣”。就是说,楚国的方城占据的地方是很大的。它在淮河以南,长江和汉水以北。如果想要翻越桐柏山向东到光山和潢川,只有“义阳三关”、也就是今信阳南面的平靖、黄岘、武阳这三个比较大的关口可以通行。而连接这一线高山峻岭的楚国的方城长城则是有七八百里长的。
可见,楚国的方城长城正是利用了它当时北面边界上的武当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等一连串儿的高大山脉来进行修筑的。这些大山能够通行人马的地方本来就是不多的。所以,只要在这些能够通行人马的关口上和比较低矮的山岭间修筑上城堡和长城就行了,其他地方就可以以大山相连了。这样,只用很少的工程量封锁住各个险隘路口,就能使这些天然之险的崇山峻岭陡然增加出很多倍的军事防御功能,楚国又何乐而不为呢?而楚国也正是凭借着这些大山和方城长城抵御住了齐桓公和其他诸侯国的多次进攻,并且将国土由方城长城内的一千里又向长城外扩大到了后来的五千里。所以说,长城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和我们的院门或屋门一样,都是可以出入自如的。
楚国的崛起使得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很是不安,于是就在鲁僖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带领着齐、鲁、宋、卫、郑、许、曹、陈8个诸侯国联军在把蔡国打败后,就又接着来进攻楚国。
《左传·僖公》记载着齐桓公攻打蔡国只是因为齐桓公和蔡姬坐小船儿在湖中游玩儿,蔡姬玩儿的高兴,就把小船给晃动起来了,把不会水的齐桓公给吓着了,急忙让蔡姬赶快停下来!可蔡姬看齐桓公这狼狈相觉得很好笑,不仅不停还晃的更厉害了!这一下,可就把齐桓公真的给吓坏了,一怒之下就让人把蔡姬给送回蔡国去了!可并不是说就不要她了。蔡缪侯一看齐桓公居然把自己嫁过去的妹妹又给送了回来,也很生气,觉得也很没面子!于是,一怒之下,就把这位蔡姬又嫁给别人去了。齐桓公一看,蔡缪侯居然把自己的蔡姬又嫁给别人去了,那还不生气吗!于是,他就要发兵来攻打蔡国。
而在这时,楚国也正在不断地向四外扩张。于是,管仲就给齐桓公出主意,让齐桓公借攻打蔡国之机再去攻打楚国,以遏制楚国的扩张。因为蔡国正好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打下了蔡国,就可以再直接去进攻楚国了。也即《史记·管晏传》中所记载的“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管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6页。]。
而要攻打楚国,仅齐国的兵力是不够的。于是,齐桓公就又召集了另外7个诸侯国来一起行动。而这时候,齐桓公和管仲已经帮助很多诸侯国做了很多的好事情,所以,各诸侯国都很愿意听齐国的,各国的国君都亲自带着本国的军队前来参战。蔡缪侯本想你齐国就是来打我,也不过是一国对一国的,我也不怕你。他哪想到齐桓公一下子竟然带来了八个诸侯国的大军啊?结果是一下子就被给打败了,蔡缪侯也被给捉住了。然后,齐桓公就又乘胜前来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齐桓公突然带着八国诸侯联军前来进攻,也很感到意外。于是,他就一面布置兵力迎敌,一面派使者到军前来质问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就是说我们两国之间就像马和牛之间因为不是同类而不会发生雌雄相诱互相追逐接触的事情一样互不相干,你们为什么要来进攻我们呢?
于是,管仲就替齐桓公回答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贡,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意思就是说:过去召康公授命我们齐国的先君姜太公说,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诸侯和分管九州的方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辅佐周室。又赐给我们先君鞋子,说他可以东到海上,西到黄河,南到穆陵也就是今湖北省麻城市北,北到无棣也就是今河北省滦县孙薛营古孤竹国的国都孤竹城。这些地方,也就是整个周朝的地方召康公让我们的先君姜太公都可以去管。而你们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时所用的苞茅,所以我们前来征伐问罪。过去周昭王南征没有回去,我们也要向你们来问个究竟。
于是,楚国的使者就回答说:不进贡祭品是我们的罪过,哪敢再不贡奉呢。至于周昭王为什么没能回去,那你们去问汉水边上的人们去好了!
可见,楚国迫于齐桓公等八国诸侯联军的压力,对于管仲所指责的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时所用的苞茅,也就是一种楚国特产的捆成把的菁茅茅草,祭祀时把酒灌进去称为“缩酒”,也是不得不作出了妥协和让步的,答应一定要继续向周王室进贡。
但是说到周昭王的事情,楚国是并不领这个罪名的。因为周昭王是在此之前的320年前过汉水的时候,船工们恨他昏庸无道,就用胶给他粘了一条大船。结果,船到汉水中间的时候,胶就被水给泡开了,船也就解体沉没了,周昭王也就落到汉水里面被淹死了。而周王室觉得这件事情也是很不体面的,所以,也就没向天下的诸侯们公布这件事情的真相。所以,管仲说,周昭王是怎么死在汉水里面的,我们也要向你们来问个究竟。
可是,在周昭王的时候,汉水还不是楚国的地方,汉水一带是楚国后来才扩展过来的。所以楚国的使者回答的意思就是说:周昭王淹死在汉水里面又有我们楚国什么关系呢?你们去问汉水边上的人们去好了!
经过这样的一场唇枪舌剑,双方没有谈成。于是齐桓公等8国诸侯联军就又进军到了“陉山”,也就是楚国长城外面的山脚下。
但是到了这里,兵车和战马都过不去,因为关口上有长城和关城挡着,易守难攻。这时候,楚成王就又派屈完前来进行谈判。于是齐桓公就借机把兵退到了召陵。然后,把诸侯的兵马都列开阵势,和屈完一起乘着战车前去观看,实际上就是向屈完显示8国诸侯联军的威力。齐桓公说:和你们打仗哪是我的本意呢,咱们还是修先君之好,互相和好吧,怎么样?屈完说:您能屈尊和我们结盟和好,给我们带来和平和福祉,这当然是我们的国君所愿意的了!
齐桓公又指着这些军队炫耀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意思就是说,以我们这么多的兵力如果进攻的话,有谁能抵挡得住呢?如果用这么多的兵力攻城的话,又有什么样的城攻不下来呢?
可是屈完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屈完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意思就是说,您要是以德行和道理来约束诸侯,那么谁敢不服从您呢?可是您要是想用武力来进攻的话,那么,我们楚国有方城长城作为城,后面又有汉水作为池。在我们这样坚固的城和池的面前,您就是有再多的兵力也用不上。所以说,您的兵虽然多,那又有什么用处呢?
而面对屈完这样强硬的回答,齐桓公也是毫无办法的,其结果就是“屈完及诸侯盟”,也就是齐桓公等8国诸侯也就都只好和楚国订立了友好盟约,然后就退兵回去了。
可见,在这场战争危机中,是楚国的长城发挥出了其极其巨大的军事防御作用的,因而才使得齐桓公所率领的8国诸侯联军不得不知难而退。这是在春秋时期最早的楚国方城长城帮助人们阻止战争爆发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而这种长城帮助人们阻止战争爆发的巨大作用,在后来也都是很显而易见的。《史记·秦始皇纪》:“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秦始皇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页。]。《汉书·匈奴传》:“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汉书,匈奴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51页。]。而明长城则更是伴随着整个明王朝的始终,一直都在起着极其重要的防御作用。特别是经过戚继光等人的修建,更是使得蓟镇一带的明长城“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敌无由入”,因而使得“蓟门宴然……数十年得无事”[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明史,戚继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99页。]。这也是《明史·戚继光传》中所明确记载着的。明代《卢龙塞略》也记载着万历十五年刚在桃林口安设了新式大炮,“时适长昂子伯魂领铁骑千百余挟弓跃马横索赏物,抚喻之不驯。关守备张旆即示以大炮尽歼群丑甚易,不信。号笛一发,炮声雷震,群子飞出,北山角轰然而崩,石飞旋空若星陨。众虏胆寒,俯首叩地,稽顙啮指,惊痴半晌方苏!遂慑服领赏而去”[【明】郭造卿纂,郭应宠编:《卢龙塞略》卷之十四,戎具考,《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而如果没有长城首先把长昂的骑兵阻挡在了长城之外的话,其骑兵会早就一下子就冲过来了的,大炮也就发挥不了这么大的震慑作用,一场摩擦甚至是战争也就不好避免。明末,清军几次从京北深入内地烧杀掳掠,但又不得不都再退出去,也就是因为有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从中阻隔。清魏源《圣武记》:“山海关控扼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它口,而彼得绕我后路”。“上以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而如果山海关不是依山枕海修筑了坚固的明长城,那清军早就会经山海关长驱直入的了。所以说,长城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发挥出了它极其巨大的军事防御作用的。
而对于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修筑长城,一些人也往往还是会对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认识的。
比如说,有的人就以为,长城是暴君或暴政的象征,或者说是自我封闭、劳民伤财的产物。
其实,这些看法或认识都是很片面的。因为这种说法或看法是只看到了事情的一方面,或者说是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因为暴君也好,暴政也好,或者说是劳民伤财也好,在长城的修筑过程中,这种情况和现象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和现象却并不会是主流。因为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很多的朝代都修筑了长城,也修筑了很多的长城。比如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和中山等国就都修筑了长城。而在其后的秦、汉、南北朝、隋、唐、宋一直到明代,也都一直在修筑长城。那么,这么多的朝代都一直在修筑长城,是暴君或暴政能起主导作用的吗?或者说是仅仅只是作了自我封闭或劳民伤财的错事了吗?很显然都并不是的。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暴君或暴政的因素,但这么多代长城的大规模的不停顿的修筑却绝不是暴君或暴政所能起主导作用的,也更不是仅仅只是作了自我封闭或劳民伤财的错事了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真正自我封闭的,恰恰是自诩不靠长城之险的清代。清代始终沉迷于建国初全盛时期的妄自尊大,看不到世界上的列强由于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崛起,而是在思想上自我封闭,闭关锁国,不下大力气加强国防和修筑海防“长城”。结果被英、美、法、德、意、日、奥、俄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硬是给轰开了国门,割地赔款,订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极其不平等的条约,最终导致了腐朽蒙昧的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
而到了现在,这种长城式的军事防御设施则更可以说是已经发展到“太空长城”的阶段了。
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之所以敢于发动吞并科威特的战争,就是因为它觉得科威特是个小国,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占领它并对抗国际上的压力。
但是,它却并没意识到自己没有太空的制空权。而美国的上百颗卫星却可以清楚地看清它的每一辆坦克和每一顶帐篷。美国的飞机、大炮、坦克、火箭的炮弹、炸弹和导弹就都像是长了眼睛似的从天而降,在短短的38天之内,准确地摧毁了伊拉克“铁甲雄师”的3700辆坦克和军车,甚至还可以拦截伊拉克所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其结果就是,美国只用了明显处于劣势的很少的兵力就把貌似强大的、一天就占领了科威特的伊拉克很快地就给打得个稀里哗啦,狼狈不堪,一败涂地!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只用阵亡130人的代价就击败了伊拉克的42个师,俘虏了近10万的伊拉克军队。而伊拉克的“铁甲雄师”却只是成了在美国太空卫星“长城”监视下的活靶子,自己不知道美军在哪儿,有劲儿也使不上。可是自己却始终是处于美国“太空之眼”的严密监视之下而无处藏身,只能是被当作活靶子,而以每天近百辆坦克或军车的速度被一批批地给消灭掉!海湾战争给人们认识高科技下的现代战争提供了很深刻的启示。
所以说,从历史上的砖石土筑长城,到近代的海防“长城”,又到现代的太空“长城”,谁不修筑这些长城谁就有可能会被动挨打,甚至是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所以,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会一直不断地在修筑长城,也就正是为了在军事上的防御,而并不是暴君或暴政所能起主导作用的,也更不是仅仅只是作了自我封闭或劳民伤财的错事了的。它和城市的城墙、家庭的院墙、房屋一样,都是人们最好的防御和生活保障设施。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应该首先把它给弄清楚,并且对长城的修筑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而是不应该以偏概全的。
三、长城两侧诸多民族都是黄帝后裔
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长城以其巨大的军事防御作用,曾经保卫了很多地区的人们,或者是制止过无数次战争的爆发,给长城两侧的人民都带来了无尽的和平和福祉。因为战争是双方面的事情,长城既然是多次帮助人们阻止了战争的爆发,就不仅仅只是使长城内侧的人民得到了保护,而且也使长城外侧的人民也都一起免除了战乱之苦。而长城外侧、内侧的人们大多也都是黄帝的后代。
如楚国国君熊渠为了扩张并将其3个儿子都封为王位,而给自己制造借口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是,熊渠本身就是黄帝的后裔。《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楚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
而长城外侧的匈奴也是黄帝的后裔。《史记·匈奴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集解》:汉书音义曰:‘匈奴始祖名’。《索隐》: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匈奴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8页。]。《史记·夏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夏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页。]。故獯粥、獫狁后称匈奴是“夏后氏之后”,也即都是黄帝的后裔。
《晋书·慕容廆载纪》:“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其后与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万,风俗官号与匈奴略同。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晋书,前燕‘慕容廆载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8页。]。《史记·五帝纪》:“黄帝者(《集解》:徐广曰:‘号有熊’。《索隐》案……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亦号轩辕氏。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史记,五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页。]。故东胡又称鲜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即也是黄帝的后代……
所以,长城所庇护的长城两侧的诸多诸侯国和民族,如自称“蛮夷”的楚国和北方的獯粥、獫狁、匈奴、东胡、鲜卑等,原本就都是黄帝的后裔,也就是同为炎黄子孙。如今,随着国家的空前统一富强,长城内外的各民族更是同属于中华民族同一个兴旺幸福的大家庭之中了。而研究好长城历史,深刻理解长城的重要军事防御以及进攻作用,保护好长城遗存,建设好强大的海陆空以至太空等新的国防钢铁长城,以保护国家的安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造福炎黄子孙和世界人民,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责任和义务,也更是国家民族应该为之进行持续不懈努力的当务之急!

2017、5、30



(现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会员、戚继光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会员,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山海关区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山海关区文物局长城保护员,河北省文物保护模范人物,秦皇岛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山海关区文明市民标兵)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7-08-19 20:46:17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2960600852966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