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图识别徐霞客五台山游记之阜平到长城岭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徐霞客游记,登五台山日记
第一段:原文:
癸酉(1633 年)七月二十八日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
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
老普注解:
癸酉(1633 年)七月二十八日霞客自北京出发,八月初四到达阜平南关。
第二段:原文:
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上下众多起。循溪左北行
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
注解:
(初五日)自阜平出发向西北方向过一石梁,循[大沙河]左岸
至[河口村]处行八里,有一小溪自西而来注入[大沙河],于是
舍[大沙河],该沿西来的小溪朔流而上。
(又注:霞客对南北的小偏角描述稍有误差,日记中西南多为西
北,东南多为东北,下同。中扩号内是根据游记索引的现代地图河流,地名)
第三段:原文;
又七里,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
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
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
出,下遂成流。
注解:又走了七里,在一个叫太子铺的地方用餐(太子铺今
无可查,大致在[李家台]之西)。继续西行十五里,溪水声互
至。回顾右边石崖,石壁数十道,中间石壁直上直下,原有瀑
布奔流,是年天旱没有瀑布,只有往日瀑布下泄的痕迹留在石
壁上。山石小孔有泉水溢出,下落形成水流。
第四段:原文
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
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复有远山横其外,
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
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
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
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
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
者。
注解:
继续上行,到[鞍子岭]。岭上四眺,见东北,西北方向高峰对
峙,唯有正北(疑为西)略显宽阔,更远处有山横陈,就是龙
泉关了,距此地尚有40里之遥。[鞍子岭]下有溪水,一开始沿
水而行,但转眼溪水向东沟峡谷流去。又越过一小山岭,有大
溪从西北来,声势浩大,也向东北峡谷流去。。。。此大溪出
自龙泉。
第五段:原文
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
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
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
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
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
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
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注解:
这一段,霞客为山水景色所迷,没有直奔龙泉关,转向北行,
“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
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即此意
境。霞客所到吴王寨,又称武崖寨,山顶有老僧小庙,今遗址
上尚存。有“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表明霞客当
时走的并非直趋龙泉关的“官道”,而是为了看吴王寨向北转
了一个大弯。
第六段:原文:
初五日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
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
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
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
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
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
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
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
这一段很直接了,就是从龙泉关到长城岭。龙泉关到长城岭20里,霞客提到15里处有“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这是诸多现代资料中没有提及的。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6-02-25 22:45:58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2/11408756200.jpg

长城民族的象征,抗战民族的独立,我用一生寻找长城和抗战的交汇点。
在未来世界长城作证,我和你来过这里
本帖由 老普 于2006-02-25 21:53:40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 看图识别徐霞客五台山游记之阜平到长城岭 【老普】2006-02-25 21:53:40 [3599] (4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