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昌平新发现的古长城很可能是燕长城或秦长城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昌平新发现的古长城很可能是燕长城或秦长城

李亚忠

2011年7月14日,北京日报发表了《北京昌平山区发现1500年前古长城》一文,笔者对其有如下想法:
门头沟区大村南山“长城岭”、昌平区马刨泉村东、延庆县八达岭水关北山、西二道河、永宁至大庄科之间一线就有此燕长城或秦长城。
燕长城如果修的太靠南,秦代就有可能向北改筑。
从照片上看,应该早于北齐。
原以为北齐长城应经八达岭,但后来考证“幽州北夏口”不应该是居庸关南口,而是今八达岭至怀来县狼山之间的“古夏阳川”北口的延庆县四海镇海字口。故北齐长城应该从那里经沙峪直向今山海关,而不应该还经过八达岭一线。
此或即经八达岭水关北山一线原燕长城,秦代又向小张家口、西二道河、永宁至大庄科、四海镇海字口一线改筑。
因未临实地,只能做一些猜想。

详情可查看笔者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21200725中的一些相关文章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3 13:57:06发表


有本《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不知李老师是否读过,不知李老师有何评价?

下面的链接有该书作者唐晓峰老师的一些观点。

img_file=/photo/upload/2011/12/13237674700.jpg

北京燕山上的北朝古长城遗址



本帖由 火箭人2011-12-13 17:11:10发表


北京地区毛石土筑古长城都应该是燕秦长城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北京地区毛石土筑古长城都应该是燕秦长城

李亚忠

从长城小站网名“火箭人”先生帖中提到的《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一书和链接的《北京燕山上的北朝古长城遗址》一文中可以看出,该书和该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是北齐长城。
但从《北京燕山上的北朝古长城遗址》一文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段古长城可能是延庆县帮水峪青水顶南侧的纯毛石土筑古长城。
今年,也就是2011年6月18日,我和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及北京市相关县区文物部门专家们考察过那里。笔者看到,其正是从门头沟区大村“长城岭”连接过来的燕秦长城。
《北京燕山上的北朝古长城遗址》一文中认为燕秦长城在多伦、围场、赤峰、敖汉一线,北齐因其既偏远、给养供给不便,又无多大防守价值,所以便将长城改筑到了其南面的今北京一线。
其实,燕秦时期今延庆县是山戎国,今张山营也建有“山戎墓葬陈列馆”。再往东的玉田西北古无终山也是山戎国,迁西、迁安也是山戎属国令支国,齐桓公才帮助燕国消灭令支国和周朝诸侯国孤竹国,使燕国扩展到今迁西、迁安和卢龙一带,其北的宽城、青龙一带还是山戎国。燕国又怎会去从今延庆、无终山到山海关一线以北的山戎国的北部去修什么燕长城呢?
燕秦长城在上谷即今怀来、八达岭、古北口、山海关一线,《长安客话》、《宣化府志》、《延庆州志》、《永平府志》、《山海关志》等都有诸多明确记载。而说燕秦长城在多伦、围场、赤峰、敖汉一线却没有任何史志记载。
燕秦长城本在今京津唐秦一线,只是汉武帝将阴山至辽东“东西千余里”夺取过来“建塞缴,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才修筑了经围场至阜新以西的一段汉长城,只是当时的防守需要。
而北齐和明代也都还是依今京津唐秦一线的燕秦长城线修长城,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所以,今京津唐秦一线有燕、秦、北齐、明长城四代古长城,但没有汉长城。
其余朝代主要是维修利用前朝长城。
如晋代的唐彬在幽州今北京“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自温城洎于碣石”,就是修复的今京津唐秦一线“秦长城塞”,并以今山海关东欢喜岭始皇长城到姜女坟燕昭王碣石宫碣石西侧入海而“洎于碣石”。今帮水峪青水顶南侧维修过的毛石土筑长城即可能为唐彬所为。
北周也是维修利用北齐长城。
唐代张说则是维修改筑燕秦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开始用块石并勾灰缝,唐代张说长城也应该用块石灰缝,是否重要部位开始用少量的城砖则需要确定其遗址后再作考证。
明朝则是维修改筑北齐长城,只是其修筑规模大,故可以单独算做一代长城。
而整个京津唐秦一线则是秦利用燕、北齐利用秦、明利用北齐,是这样一种传承关系。这种传承关系使得自秦代起每一代的长城都因有前一代或多代长城的基础,因而使得后一代的长城工程量大为减少。这也就是史志对今京津唐秦一线燕秦北齐等古长城记载较少的原因。甚至明初所修的也主要是维修利用北齐长城,所以对明初修长城的记载也同样是较少的。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1-12-14 02:33:27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4 02:19:01发表


李老师好,观点存疑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不妨先找一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考古依据,您看看它们是否能站得住脚。





本帖由 火箭人2011-12-14 09:04:15发表


只要不承认北京地区有燕、秦长城就应该是错误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只要不承认北京地区有燕、秦长城就应该是错误的

书是应该找的,但现在既太忙,又不是很方便的。如果该书和该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燕、秦长城在多伦、围场一线,而不在北京境内暨八达岭一线,那么我认为就应该是错误的。
长城考察既不能不尊重历史记载,也更不能不尊重长城本体遗址实物,更应该分别出长城沿线修长城时期的遗存文物和后来的覆盖物。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4 09:57:49发表


关于马刨泉/了思台长城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考古需要大胆假设,更需要小心求证。

关于马刨泉/了思台一带的长城, 参见:
http://www.bjww.gov.cn/2006/4-12/152344.html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122486_p_1.html

个人参考走过的古北口的北齐长城,觉得这一带的长城的确为北齐长城



本帖由 踏遍青山人未老2011-12-14 14:55:05发表


北魏长城和北魏“畿上塞围”既是两回事又应有连带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北魏长城和北魏“畿上塞围”既是两回事又应有连带

《魏书"太宗纪》记载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该长城‘延袤二千余里’,并非几年时间便可修完的”说法不妥。
因为长城不是从一头儿往另一头儿修,而是两千余里间由全线的驻军人等一起修。所以,其当年或很快就可以修完的。

《魏书"世祖纪》又记载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一、上谷是今怀来而不是延庆,今延庆在怀来、八达岭一线燕秦长城东北,燕秦时属山戎,北魏上谷也即燕秦上谷,也即怀来县。
二、北魏“畿上塞围”已是北魏赤城至五原长城修筑完23年后修筑的,与原修筑的北魏长城是两回事,但又应该有一定的连带。
三、所谓连带,就是说,北魏“畿上塞围”的北面是利用了23年前修筑的赤城至五原长城的,所以才只是“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就修完了。
四,所谓“广袤皆千里”,就是说东西长、南北宽各千里。“广(kuàng)”为东西,“袤”为南北。
五、也就是说,这次所筑的“畿上塞围”是东面以今怀来的上谷郡一线向北接赤城原北魏长城,向南修筑一段后再向西一直到黄河,西面以黄河连接到黄河北岸原到五原的前北魏长城。这样,只在其东面的上谷即今怀来一线和上谷南侧至黄河一线各修千里长的长城,就把“畿上塞围”修筑完成了。“广袤皆千里”不是只从上谷到黄河千里,而是在上谷南北一线还有千里。这次修筑的“广袤皆千里”是一个大致的┛型,与西面的黄河和北面赤城至五原的长城相合,就把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给团团保卫“围”起来了。
根据这个思路去找北魏“广袤皆千里”“畿上塞围”长城,应该是好找到的。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1-12-16 13:55:03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6 13:48:40发表


北齐长城“幽州北夏口”不是居庸关南口而是海字口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北齐长城“幽州北夏口”不是居庸关南口而是海字口

北齐天保六年“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筑长城并不是自居庸关南口,而是自北京北面“古夏阳川”北口四海镇海字口。天保七年又以始皇长城在山海关欢喜岭南入海

李亚忠

《北史"齐本纪》记载北齐天保六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
对于北齐天保六年所修这段长城的东部起点“幽州北夏口”,目前的一些专家们都说是“居庸关南口”。其实,这也是并不正确的。笔者考证,此“幽州北夏口”并不是什么“居庸关南口”,而是北京北面延庆县四海镇的海字口。而且居庸关南口也并没有通往山西大同的北齐长城遗迹。
《新唐书"地理志》:“昌平: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关,亦谓之军都关。其北有防御军,古夏阳川也,有狼山”。
所以,居庸关也即八达岭北面的“古夏阳川”,正是今北京西山、军都山和其西北的狼山、大海陀山之间的今官厅水库和延庆县一带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平川地带。燕、秦、汉时期在此“夏阳川”中南部的狼山东侧也即今怀来县东南部一带置“上谷郡”也即“上谷塞”。“夏阳川”南侧今官厅水库南永定河谷中的“幽州”村,为四面断岚环绕的“幽曲”之地,也即应为今北京一带古称“幽州”名称的由来。而“幽州北夏口”也正是“幽州”村东北“古夏阳川”北口的今北京北面延庆县东部的四海镇海字口,这里也正是燕、秦、北齐、明长城多代数条长城的汇聚之地。因此,北齐天保六年修筑的“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的北齐长城,正是从今北京北面“古夏阳川”之北口、也即“幽州北夏口”的四海镇海字口经张家口至大同的。所以,从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海字口到山西大同的900余里明长城里面即有北齐天保六年所修筑的北齐长城。
到了天保七年,北齐又将这段长城向东、西分别进行了增筑。《北史"齐本纪》:“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
而这条北齐长城又究竟是都修筑在哪里了?多年来也一直是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四海镇海字口也即“幽州北夏口”以西天保六年和七年所修筑的北齐长城,笔者除对海字口和赤城县后城镇、雕鹗镇地段做过一些考察,认为即明长城的前身外,其他部分尚未及考察寻找。
而对于自四海镇海字口也即“幽州北夏口”又“东至于海”的天保七年所修筑的东段北齐长城,目前的一些专家则或是不知其所在,或是将今京津唐秦一线毛石土筑的燕、秦长城和在山海关东欢喜岭一线笔者于1993年找到的入海“始皇长城”全都给误称为是什么“北齐长城”或“北朝长城”。而将真正的北齐长城又给称为是什么“明初老边”。
1999年秋,笔者去青龙县花场峪村目前一些学者所说的“明初老边”长城考察时,却惊异地听当地群众称其为“高丽边”!这使我大惑不解——明初也无高丽人在此修长城的记载呀?其虽已是块石灰缝结构,但却较明长城矮、窄,风化严重。2000年又去抚宁县深河镇蚂蚁(马驿)沟考察,当地群众又称其村南古驿城城堡为“高丽城”。
这使我想起了《永平府志》中所记载的北齐“朝鲜县”。遂查《后燕录》记载北魏天兴三年:“高句丽王安事燕礼慢。二月丙申,(慕容)盛率众三万伐之,开境七百里,散其积聚,徙五千余户于辽西”。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朝鲜县:府北四十里……后魏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置朝鲜县(析肥如县地置,应在今卢龙县北潘庄镇一带),并置北平郡治此。高齐移郡治新昌(今卢龙),并朝鲜县入焉”。
《北史"齐本纪》也记载在北齐天保七年:“冬十一月壬子并省州三、郡百五十三、县五百八十九、镇三、戍二十六。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
可见,北齐天保七年是先修筑的北齐长城,后并省的州县。而经今秦皇岛一线“东至于海”的北齐长城,则正是由当年“冬十一月”将朝鲜县并入新昌县(今卢龙)前尚存在着的北齐“朝鲜县”的高丽族县民们所负责修筑完成的,因而才至今还仍然被人们袭称之为“高丽边”,其内侧城堡也被称为“高丽城”。因此,经今青龙县花场峪一线的“高丽边”“老边”长城也并不是像目前的一些专家所误称的是什么“明初老边”,而正是人们争论寻找至今大名鼎鼎的北齐长城,明初只是对其进行过维修和利用而已。
明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边城:自山海路南海口关起,至建昌路白道子关止,延袤二百三十六里,即古长城,间为移置”。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然则今之长城皆北齐旧迹,而周、隋修之者也”。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惟北齐五筑长城……东至于海……今潘家口迤东之边墙知为北齐与隋(其实只是北齐)之所筑也……山海关始于魏公(魏国公徐达)当亦即前人之所筑而增修者也”。
所以,北齐长城正是明长城的前身,明长城正是对北齐长城的增改补筑和利用。而北齐长城又是对这一线上原有燕、秦长城的增改补筑和利用。
这条北齐“老边”旧长城在今赤城县雕鹗、后城镇,延庆县海字口,遵化东陵,迁西城子岭、擦崖子、卢龙刘家口、老边沟,青龙花场峪、拿子峪,抚宁板厂峪,绥中旧关村,抚宁董家口、庙山口、九门口,山海关寺儿峪、滥水关、三道关等地均有遗迹。其绝大部分都已被明长城加宽加高覆盖利用,只有较少地段才因明长城改线而被甩在一边单独存在。或者是明长城只加宽加高了北齐长城的主墙,在倒圮的地方即可看到明长城中的北齐原墙。而其复线则并未被加宽加高,因而也就显得异常古老。其因已是块石灰缝结构的较大规模的中期长城,因而也极易被人们误以为即明长城。只是它在今青龙花场峪、抚宁板厂峪、绥中旧关村、永安堡、山海关三道关等地所才特有的别称——“高丽边”或“高丽城”,则依如天籁之音,在向人们转述着北齐朝鲜县的先民们在这里修筑此北齐长城的清晰历史信息,从而使我们能有幸得以清楚地认识这条真正的北齐长城。其向东经绥中锥子山到金牛洞(南侧城堡永安堡也称“高丽城”);向南则经山海关东欢喜岭一线以始皇长城入海而“东至于海”。
其后《周书"于翼传》记载的“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也正是“巡”的这条经今京津唐秦一线在山海关东欢喜岭南以始皇长城在姜女坟燕昭王碣石宫碣石西侧入海的北齐长城。
所以,今京津唐秦也即山海关一线的长城首先是始筑于燕,随后是秦,其后是北齐,最后才是在燕、秦、北齐长城基础上所增修改筑的明长城。因此,我们在经过明代蓟镇的今四海镇、慕田峪、古北口、东陵、榆木岭、冷口、秦皇岛、九门口等长城关口时,就都可以同时看到燕、秦、北齐和明代这样四代古长城。而在山海关,则还可以多看到在欢喜岭一线入海的“始皇长城”。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1-12-15 22:52:53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5 22:48:01发表


关于北齐长城年代和戍所记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关于北齐长城年代和戍所记载

《北齐书·文宣帝纪》:“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
《北史·齐本纪》:“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
此两处记载都是天保六年,而不是天保七年。

《北齐书·文宣帝纪》:“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
《北史"齐本纪》:“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
此两处记载的“率十里一戍”和“六十里一戍”的“率”字和“六”字不同,“率十里一戍”不仅文意不通,而且也更不能指的是长城上的墩台或哨所,长城上的墩台或哨所只能依地形而设,怎能以十里为限呢?所以,应该是“六十里一戍”对,是指长城内侧的屯兵城堡兼驿城。所以,不能用“率十里一戍”来作为判断是否北齐长城的“证据”。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5 22:40:51发表


古北口北齐长城指的是哪些地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古北口北齐长城指的是哪些地方

“个人参考走过的古北口的北齐长城,觉得这一带的长城的确为北齐长城”。
这句话指的是古北口的哪些地方?
古北口就没有燕秦长城吗?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5 21:55:16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94990730285645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