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虎关”辨析(三)
三、清代横岭城所辖长城隘口
清代施行畿辅驻防制,基本沿袭明代军事制度。清初北方草原战事紧张,长城沿线关口被清兵接管,驻军防守。凡较大关口,清兵驻前防守,汉兵驻后应援,如古北、独石等口。乾隆朝开始裁撤减员,然关隘、城堡仍持续修葺,不曾荒废。史料对此记载颇多,现场亦有证据,在此省略不谈。
查清末《光绪昌平州志·土地记》,横岭下辖隘口数量、隘口名称、敌台数量至清末无丝毫变化,然并非照搬明代资料。该书与明代《四镇三关志》有所不同,隘口自东而西依次介绍,书中竟然标出隘口之间相距里数,可见清代对各隘口极为重视,实地勘验上报。这给我们查找隘口的具体位置提供了极大帮助。现将清代横岭管辖隘口情况抄录如下,以供诸君研判:
“横岭下隘口:隘口十四,内有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二十八座,隆庆元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一里曰黄石崖。接东部白羊口下辖隘口轿子顶。通单骑,冲。
一里半曰东凉水泉。山梁平漫,通骑,次冲。
一里曰西凉水泉。山薄梁平,可行人马,极冲。
一里半曰火石岭。门外沟平阔,通大举,极冲。南至房头十里,房头至横岭城五里,北至怀来四十里。
二里曰寺儿梁。山俊俏,通单骑。
一里曰东核桃冲。山梁可通步骑,次冲。按东西二口相连,南至横岭十五里,东至火石岭西口二里。北至怀来三十五里。
一里曰西核桃冲。山势平漫,通骑,次冲。十里外西通板达峪口。
二里曰大石沟。水口,内平外漫,通大举,极冲。
一里半曰陡岭口。外险内漫,通步。
二里曰莺窝陀。外悬崖,内山高峻,缓。
一里半曰小山口。山险,牵马可上。
二里曰姜家梁。山险,通单骑,次冲。
二里曰倒翻冲。有水口,内外平漫,通大举,极冲。
五里曰庙儿梁。
以上十四口,明永乐中建”。
通过史料可知,清代将十四隘口中的火石岭、大石沟、倒翻冲三口认定为可“通大举”,足见火石岭口之重要。大举可理解为千骑至万骑的进入,如此足可引起局部战役。
大石沟与火石岭只隔一山,东西相距五里许,现有公路由此穿墙下山。山下有板达峪口,由宣府镇防守。倒翻冲在“样边”以北沟底最低点,地形类似火石岭,亦有过水通道。若要由此通过,须向西绕行庙港村,路途遥远。
需要明确一点,关口日常由口门出入,有官军把守盘查,防范奸细、打击走私。若北方游牧骑兵大举进入某关口,因人马众多,延绵几十里,破关时不会只攻口门一处,而会同时在关口两侧凡能通行马匹处拆毁墙体数道,甚至拆毁二三十道,令官军防不胜防。嘉靖三十三年,俺答率数万虏骑急攻古北口四昼夜,“百道并进”,总督杨博选死士执火器夜劫其营方才解困(《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464页》)。因此,防守隘口亦包括周边墙体,非止口门一处。
笔者经详细探查,上述十四处隘口已全部找到。特别是对容易影响判断的火石岭口周边几处隘口及内外地形,着重探究,实地在长城以外山沟行走,以判断是否与史料相合。在陆家坡与火石岭之间的两道山沟内,笔者发现不见今人叙述的金鸡口(又称新街口)、山神庙口。其中,山神庙口通往长城火石岭口;金鸡口通往长城东、西凉水泉、黄石崖三口。该两处隘口现仍有隘口墙、墩台、小城等遗迹。现场判断,遗迹应当属于嘉靖至隆庆年间建筑,归属宣府东路管辖,作为昌镇长城的外围屏蔽。
房头即坊口,上述所说“十里”很令人费解。《光绪昌平州志·土地记》中尚有这样一句话:“房头大营:距城(指昌平州城)一百里。东至山,南至横岭城五里,西至山,北至火石岭”。笔者判断,“南至房头十里”应为:南至房头一里。明清一里距离要长于现今500。当地人在介绍坊口至火石岭口距离时,仍习惯称为一里半。笔者判断,该处应当属于当年抄录错误。
在此仍需指出,与明代史料记载相同,该书内容只叙火石岭,仍未提及“踞虎关”。
图1、火石岭诸口道路走向示意图。我友郭峰(网名积雪庐)所画
图2、陆家坡沟内隘口
图3、柏油公路通过大石沟口下山
图4、倒翻冲水口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9-07-26 00:40:04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7/1248539221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7/1248539221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7/1248539221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7/12485392213.jpg

本帖由 诗书 于2009-07-26 00:27:01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