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摘录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唐晓峰、陈品祥主编,学苑出版社2009年出版。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陈品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在北京北部山区存在一些不同于明长城的古长城遗迹,多为简单的石垒城垣,墙体低矮、倾圮比较严重,也有人称其为北齐长城或曰北朝长城,在《北齐书》中略有记载,但目前似无严格的史料和考古证明。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北朝在今北京北部山区修筑长城的比较清楚的线索,从华北东北部范围来看,历史上主要有过三次修筑长城的高潮,第一次是燕、秦时期,,其方位靠北,大致在今多伦、围场、赤峰、敖汉一线,和北京无关。第二次是北朝晚期北齐的天宝年间(550-559)创修新线长城,部分经过现今北京地区,在北周和隋唐时期对北齐长城进行过修缮利用。而第三次则是明代,利用了大部分北齐长城的基础,进行大规模改建,始成今日之蔚为壮观之明长城。
公元6世纪,北齐在北方多次修筑长城,较详记述者为《北齐书》卷四“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表明北齐修筑长城自大同西北境向东至渤海。在《北齐书》卷十七中也有长城的记述,北周灭北齐后也在这里巡北齐长城旧址并做一定的“创新改旧”,这在《周书》卷三十《于翼传》中有过记载。而在北朝以后的文献中,则多有北京北部存在长城的线索,主要记录是《隋书》卷三十《地理中》在涿郡昌平县、渔阳郡无终县、北平郡卢龙县、安乐郡燕乐县与密云县下均标注有长城,而这五县位置就为今北京昌平、密云、天津蓟县、河北卢龙一线。隋唐时期,都有曾利用北朝长城抵御突厥南侵的记载。宋辽金时期,舆图中多有画长城者,图上长城虽只有大略,但部分图件上可以根据地名明显分辨出其应为北朝旧迹,而在宋辽地理志书中不乏今北京地区存在长城遗迹的记载。
明朝在燕山一带修筑长城,仍大体选择了北朝长城一线,并大部分覆盖了北朝旧迹,在《永平府志》和《寰宇通志》中都有明长城因袭古长城的实例。《明实录》卷347中有“地势所可守者,止循旧边。地势不可乘者,稍微更改俱创修新墙一道。”,可见明朝在修建长城的时候,并非完全循北朝旧址,有些地段对长城的走向有更细致更有效的选择,而未被覆盖的地段要么成了副线长城、成了二道边三道边等,而另外一些则完全废弃,成了碎石长城遗迹。

北朝长城在北京境内现存分布主要有四处区域:
1) 门头沟大村向东北方向至陈家堡、石峡、八达岭镇一线(包括灵山)
2) 延庆西二道河至九眼楼一线
3) 密云古北口一线
4) 平谷桃棚一线


一、大村一线
1)门头沟大村附近
大村位于雁翅镇北部,地处南北走向的何子涧山谷、东南西北走向的镇边城山谷和近似南北走向的通往三家店山谷的交汇处,向南可抵雁翅镇109国道,向西可经镇边城至延庆怀来盆地,向东北经北西岭隘口东行可达北京小平原。大村南面山体仅比沟谷处的大村高出百米左右,山势也不险峻,但却是控扼通往门头沟和北京城区的一处重要关口。隘口中一处略微隆起的小山头,南缓北陡,上有一略向北凸出呈半圆状的城堡遗址,东西长46米,南北宽25米,北端为人工削筑出一高6米的陡坎,南端有石块砌筑的护坡。遗址内由南向北四层平台,逐级升高。城堡东南35米左右有瓦窑遗迹,堡城内及周边大量残瓦片。
大村隘口残墙向西北方向延伸,至得胜寺附近一处小戍堡遗迹,再向北偏西方向一直延伸至北京与河北交界处。而在隘口处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北齐长城在大约1.5公里后折向东北方向,并在马刨泉村东南方向与从芹峪口出来经跃进村、山神庙村、大村、杨村、房良、马刨泉,并在马刨泉前拐弯的210县道再次相遇,该段残墙所经之山峰为北西岭,在近公路处有一戍堡遗迹,与大村戍堡相距约10里,符合“十里一戍”的记载。
大村长城向西在山脊鞍部处有较为完整的墙体,为小块碎石垒砌,高2.5米,顶宽3.7米。过了鞍部在旁边的小山头上有方形小墙圈,墙圈北墙与长城相连,残高1.2米,顶面呈弧状,东西长7米,南北宽3.6米。再前,德胜寺,两山对峙,形成一条狭窄曲折的山谷,而山口西侧的山凹中有德胜寺残迹,有断碑可寻。从有关资料上可知,寺庙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辽金时代,明嘉靖年间为守卫长城的将士们所重建。而长城遗址位于德胜寺北面,在与德胜寺隔沟相望的山梁上。长城由德胜寺东北方向山谷旁的小山头上,一直延伸到德胜寺西北面高山的崖壁前,而在崖顶山脊上,长城遗址又延续了一段距离后才消失。在接近山谷的山梁上,一石块和泥土垒砌的墙圈,长方形,北壁为长城,长45米,南壁长43米,东西两壁各长20米和18.5米,北高南低,残高1.5米,顶宽2.3米,似为小戍堡。
房良村隘口有明代石刻,表明明代曾将其作为军事要隘加以利用。
2)门头沟东灵山古长城
东灵山位于北京西部,与怀来接壤,主峰海拔2303米,为北京第一高峰。山势北缓南陡,东西两侧相对平缓,由主峰向东南和西南伸出两道山梁。顶峰处有人工修筑的两层方形平台,台阶位于东侧,下层平台边宽约29米,上层宽约19米,东部有石砌护墙,西面为石墙遗迹,北面为碎石带,南面一石坎。平台顶为有坐北朝南那三开间建筑遗迹,西南角一今人用石块堆积的玛尼堆。山顶长城与城堡平台北侧相联,由平台西北角伸向西南延伸的长城遗迹,沿山顶西侧山坡延伸至主峰西南侧的山脊,依山势时断时续,通向西灵山,与河北省的北魏长城相连。而城堡东北角向东南延伸的长城,延伸至距主峰数百米处的一小山峰后,转向东南。小山峰上一座用较大石块干垒而成的方形工事,大部坍塌,内部中空,东西两面与长城相连,应为敌楼或墩台。长城遗迹折向东南的洪水口村西,而在洪水口村东的山顶上,仍有长城遗迹转向东北。
东灵山顶峰石台应为北京地区最高的长城城堡,后代曾被用作寺庙基底。
3)门头沟马套村北山口
东灵山向东的长城遗迹到洪水口村附近后方向不明,由洪水口村东向东有三条路径可与德胜寺长城相连,一条向东经沿河城后沿永定河大拐弯处东岸的山梁转向东北后至德胜寺,其二为东北经幽州村至德胜寺,其三为向东北沿门头沟区与怀来县边界东行,经镇边城南面的大山至德胜寺,而后两种可能性最大。
在德胜寺西侧数里有马套沟,马套村(马家套村?)北一公里处山谷最高处有古长城遗迹,为东南——西北向,横亘于山谷两边的山崖之间,一条柏油路穿过城墙遗址,将长城遗址下的山体切开一个30余米宽,十多米深的豁口,破墙成两段。长城遗址通长300米左右,近山谷底部为土石结构,城墙北坡利用山体,高约6米,南坡高约3米,其下平坦缓坡。墙北一与城墙平行的大沟,宽数米,最深十米,为人工修筑。道路西100米处,墙体顶宽2.5米,北侧有女墙,高0.5米,宽约1米。墙沟结合的形式与明代广泛使用的拦马墙有相似之处。
4)怀来水口村
怀来镇边城西南水口村山谷向东南方向延伸,与门头沟马套村山谷相连,若齐长城由镇边城南面山岭经过,必定穿过此谷,而最可能的穿越点就是水沟口。
水沟口名字可能来源于明长城,其北上游2公里有明长城由沟底穿过,谷底水道建有水关,谓之水门,故这段长城亦被称为水门长城。这条沟谷前后共三条长城,第一道位于怀来官厅小平原与丘陵交汇处的十八家村,土墙,并有十八家堡城遗留。第二道长城位于水道村东南的上游村口,墙砖已失,多明代遗物。第三道即为明代之水门长城,但无修建城堡的条件,也没有很好的地形可利用,不大符合北朝长城选址条件。
水门长城东南一公里多处,一隘口,是向西北防守的最后一个制高点,应是建设长城的理想之地,但无长城痕迹可寻。
5)昌平北西岭及北向一段
明万历年间,王嘉谟曾对昌平高崖口西北的早期长城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
昌平流村镇西行,东西向山谷中有公路通行,沿山谷公路而上,经高崖口、了思台后至山巅,过一垭口,此地为北西岭,有古道经此,为昌平向西经高崖口至镇边城和怀来延庆盆地的古道。垭口南北两侧有长城遗迹,为王嘉谟所称之“秦皇之址”。
垭口北侧长城沿山脊向东北方向延伸,经留石港北山、锅底山、宽港梁、白杨沟,最终在陈家堡东与明长城相连。垭口南侧长城有迹可寻,一山头处一长60米宽25米的城堡残迹,城堡内西高东低,居高临下扼守着通往垭口的古道。
北西岭长城扼守在蓟城通往怀来的古道上,这条古道由蓟城向西北经清河古城、古城村古城、过驻跸山,转而西向,经高崖口、了思台到达北西岭,复西行,经镇边城至怀来,与居庸关外的大道会合,由此向西可以入山西,向西北可以至张家口,出塞外。这条道路翻越了三道山梁,北西岭是其中最东边的一道山梁。明代修筑长城时,没有选址北西岭,而是选址于北西岭西面的灰岭,并将关口设在镇边城,整个防御体系向西北移动了。
北西岭北端一段长城也常被称作昌平锅顶山南遗址,其位于011县道禾子涧村东约1000米处,海拔1134米,因山顶如倒扣的锅而得名,有些地图上也标作“郭定山”。锅顶山南面的山坳中隆起一座小山,小山的北面和东北面各有一个山口,山顶有一座墙圈,随山形而建,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南北长约65米,北宽南窄,两端各宽28.2米和16.3米,墙圈内地面向西北倾斜,高差约2米。古城墙一直向北延伸,而山脚下X011道路基本与之平行,在禾子涧村东北1500米处,另有一个墙圈建在一个小山顶上,小山坐落在南北两座高山之间的鞍部中央,扼守通往鞍部的道路,穿越山口的道路绕行于小山南北两侧,主要以南侧为主路,小戍堡距南北两可通行的小山口各百米左右。墙圈因地势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南窄北宽,南北长70米左右,东西宽15-25米。
北齐长城继续向北延伸,抵达黄楼院口。黄楼院口位于昌平白羊沟的中部,此地山沟转向,成东西方向。白羊沟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十余米,虽两侧山峰陡峭,而沟底相对平缓,多数地段便于通行,沟内还有小型岔沟可以翻越山梁进入延庆怀来盆地,黄楼院沟即是其中的一条小沟。北朝长城由黄楼院沟与白羊沟汇合处的山脊上通过,白羊沟北旁高崖上一小戍堡,石块干垒而成,边城约28米的正方形,北部一道石坎戍堡西南角临崖处,一小型石砌墙圈,疑为烽火台。北齐长城连接戍堡西侧向北继续延伸。
白羊沟是北京小平原连接怀来盆地的通道之一,明代曾在沟的出山口设白羊城,在沟旁的山上建有烽火台。
北齐长城继续向北延伸,与从石峡向西的陈家坡明长城相汇一处,在明代长城以南1000米处,一南北向小山谷,与石峡一岭之隔,不及石峡沟谷重要,虽地处偏僻,但因其可通行人马,仍需进行防守,故北齐长城在此设防,而明长城在北部亦设关建卡。在该直行山谷的北端即将转弯之处,两端各有一道山梁深入谷中,成门户之势,而北朝长城沿山梁而下,横跨山谷,在山谷西侧城墙南端有小戍堡一座,东长西短梯形状,东南北三边边长42米左右,西端长26米左右,残高3米,其间两条南北向石陇将戍堡分隔成三部分,应为今人所为。
北齐长城撞上明长城后,在明长城的东北一个山头上的敌楼北侧出来向北向东延续,并再次与前端的明长城交汇,上述小戍堡就位于这段北齐长城处。北齐长城与明长城多次交汇也说明了明长城的一些地段是完全构筑在北齐长城之上,只是又根据地形地势重新规划建设了新的长城城垣。另外,在上述关谷小戍堡的北端近1000米处,仍是关口处,下陈家堡村南侧,另一条长城线路通过,封堵通往下陈家堡沟谷的两条小沟谷。该段北齐长城东向再次穿过明长城,西南方向穿过辛房村所在的沟谷,与横岭东侧的明长城衔接。
陈家堡村东侧的明长城形如一向西外凸的“U”形,而东侧沿口相连就是一段北齐长城,可见明长城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改造修筑而成。在过了石峡关后后明长城的一处山顶敌楼外侧(花家窑口西部),一段石陇残墙向西外延,并向南北岔分两道,疑似北齐长城。
明长城其实在很多地段都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以如若被利用则无处可寻北齐长城的踪影,只是修筑北齐长城的时候,由于技术和财力的原因,并非如明长城那样建在高山之巅,在山口内外侧小山丘上成其主要的选址之地。
怀来眼前盆地南缘,沿八达岭山脉北麓山脚,有一道近东西向的长城遗址,多为土墙,有土边墙之称,其为战国时期的燕长城,但在沿途未能发现战国时期的遗物,相关文献资料等也难以证明此论点。
6)河北赤城白河堡以北长城遗址
白河堡以北长城位于河北省赤诚界,近南北走向,有人认为其为北魏时期就已经建筑的长城。对大边村东面山脊上的长城遗迹考察中发现,墙体为石块垒砌,城墙底宽2.5米,顶宽2.1米,外侧残高2.2米,内侧残高1.6米。从GE上看,城墙较为连续和完整,各个大小山包上都有近乎圆形的多层多台状垒砌敌楼。调查发现大边村的长城主要特征是明代的,没有发现明确的北朝时期遗物遗迹。


二、延庆西二道河至九眼楼一线
1)八达岭周边
在八达岭残长城景区山谷口西侧第五、六两楼之间一条石陇向北下山通往八达岭镇,该段长城也被称为旧边,极可能是北齐长城残段。该城墙下到平原地带,被216省道、八达岭高速、京包铁路和大量的建筑物所切割破坏。在岔道城村西侧和八达岭高尔夫球场之间墙垣再现,先向北,然后折向东北方,过小张家口村,从东红山村和西二道河村之间穿过,继续向柳沟村、三司村方向延伸。在西二道河处,一道数里长的略呈南北向的低矮山岗直插沟口中央,将宽阔的山口分割成两个较窄的小山口,而长城则是穿过两座山口和位于山口之间的小山岗,封住了整个山谷,而这条沿延庆盆地南缘修建的土边长城为明代所筑。而在西二道河所处沟谷,明土边长城的南侧、西二道河村北侧,有段残长城,残高1-2米,残厚仅1米余,夯筑,厚薄不一,平均10多厘米,部分地段墙体为石块修筑,现状为圆脊形石笼,底宽3.7米,顶宽2.4米,高0.6-1米。从当地长城遗址位置、走向、夯土城墙和石墙遗迹的特征来看,这段长城应始建于北朝时期,部分城段为明代土边墙所利用。
八达岭西北边的西拨子,山上有长城遗迹,石块垒砌,而山下则是夯土修筑,整个遗址相当残破,可以明显看出明代曾对其稍加修缮后加以利用,但使用时间不长,随后放弃任其销蚀塌圮。
2)永宁镇营城
在延庆永宁镇营城村,明土边长城横过,而在其南侧2.5公里左右,212省道两侧,另一道长城穿过。公路西侧的山梁上,一个近似椭圆形的墙圈,东西长15.8米,南北宽11.5米,由碎石块垒砌而成。该墙圈西北方的山顶上还有一座更大的墙圈,可能是一处戍堡。该古城墙应为北朝长城。
3)黄花城北部区域
怀柔黄花城向东北,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范围内,建有五道长城,从南向北依次为黄花城长城、二道关长城、双界山长城、海子口长城、北口子长城,扼守着两条南北衔接的山谷。南边的黄花城长城和二道关长城为明代后期所建,北面的海子口和北口子长城为石垒墙,关口处的敌楼和瓮城为明代所建,但与墙体不协调,疑似墙体建筑年底啊早于敌楼,似为明以前的遗物,但证据不足。
北口子长城在四海镇北侧,是北京结向北延伸出来的外长城。海子口长城在四海镇的南侧,为一条东西向的长城段,东侧向东延至外长城上的九眼楼,西侧则断断续续与从小张家口、柳沟东向过来的明土边长城相连。而位于中间的双界山长城,在海子口村西南2公里处,是当地地势最高的长城。双界山是延庆和怀柔的界山,位于南北两道山谷的衔接处,黄花城至四海镇的安四路(213省道)从山间隘口通过,长城在隘口与公路相交,隘口处遗存小戍堡的北墙残段。隘口西北面800多米处的山梁转弯处,一直径约15米的石块垒砌的墙圈。双界山长城向东延伸,有撞上海子口长城的迹象,有可能海子口长城是对双界山长城的“裁弯取直”。
海子口长城从海子口村穿过,村口处建有一座城堡,虽已拆除,但仍有少量遗址可寻。城堡像一座瓮城,只有东门和南门,明代城砖砌成。城墙遗址主要还是被认为是明代土长城,但部分地段呈石陇状,从敌楼与城墙的衔接处可明显看出敌楼是在老墙体上补建的,两者风格明显不同,也说明城墙很可能是北朝时期遗物。
延庆四海镇杨树台村东南火焰山上,四海以北的长城和双界山、海子口长城在此汇合,又与北京结过来的长城相连,此地建有著名的九眼楼。而通向四海北面和双界山的两道长城是采用石块干砌而成,而与双界山相连的长城在特征上与北朝长城多采用不规则石块垒砌的风格相似,有可能为北朝长城遗物。
四海镇北1.5公里处的北口子长城遗迹东南起于九眼楼,西北经白河水库进入河北省,山口处为北口子关,山口两侧长城呈碎石垄状,有明代城砖残块,靠墙一边长34米的方形城堡,内外侧墙砖已失,剩内部土石墙芯,城堡内一明代敌楼残基。根据长城和城堡结构和形态分析,其遗址前身有可能是北朝时期长城,有研究者认为,这里的长城是北朝时期的“畿上塞围”的组成部分。
4)怀柔慕田峪
慕田峪长城西面的沙峪村北沙峪沟内有明代守城将士所刻的“秦皇旧址”石刻,附近有断断续续的石墙残基,高不盈尺,宽仅尺余,藏于荆棘灌木之中,具有明显北朝长城的特征,守卫着上谷通往渔阳的古道。这段长城没有修筑于山岭的最高处,把守山上的隘口,而是沿着山谷两侧的山梁向南降至山腰。可大胆设想,由双界山向东的北朝长城,在临近岔石口沟顶端的时候拐向南去,在大榛峪附近与明长城相连,沿明长城一线向东,过沙峪北沟后再转向北去,构成一段向南的袋形弯曲,在这段弯曲中正好封堵住了两条南北相通的山谷,在沟谷中都建关设卡,西侧的就是响水湖景区中的磨石口关,东侧的就在“秦皇旧址”石刻旁。尚有一点不明的就是在谷歌地图上沙峪村就在渤海镇治所中,而沿沟北上不是沙峪北沟,而是擦石口村/擦石口堡,沿沟继续前行会从耷拉边(错长城)下方经过,而抵达明长城处垭口为擦石口关,只是现今城墙上和周边已无关城痕迹,到是山头上长城主线和耷拉边交汇的地方有处可通南北的小关口。

三、密云古北口一线
密云水库西北的白马关北一里处,关门外村,白马河沿沟谷而下。明代曾在这条沟中修筑了多道长城,并在白马关和关门外筑有城堡。在关门外村旁小山梁上有长约300米的碎石垄状的残墙,疑似北朝长城。
密云古北口地区的北齐长城比较完整清晰,西起怀古城(接续明长城上的小高楼),东经潮河关城、古北水镇后延伸至司马台,全长十六七公里。该段长城是北齐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其中部分还被明代所利用。
长城沿山脊而建,在每个小山头上都有一处高于两端墙体的近似于圆形的石堆,作为敌台使用。
明长城外墙一般是砌筑而成,灰浆中使用了石灰,而北朝长城的外墙是干垒的,没有使用石灰。
古北口卧虎山西侧长城北部沟谷中,有两三道石块垒砌的边墙,疑为北朝长城残迹。

四、平谷桃棚一线
北京明代长城与早期长城的走向基本一致,所以往往是明代长城没有利用的地段,才有可能发现比较完整的早期长城遗址。
明代长城由密云进入平谷后有一段向西的弯曲,由南水峪向西南,经内外河口之间向南至井台山顶转向东,进入兴隆县、蓟县境。早期长城遗址位于这段长城遗址的西面,它由罗家沟西山顶明长城的最西端向西南延伸,经东长峪西、鸭雀、片石西,在片石西南的最高峰转向南,至桃棚南面的最高峰转向东北,经鱼子沟北,至井台山顶与明代长城遗址相接。早期长城在明代长城以西呈现一个长U形的分布,可知当年的早期长城较明长城更加向西弯曲,后世的明长城不过是裁弯取直,把这段狭长的袋状长城甩在一边。
对桃棚村南面南子青山梁上的长城遗址考察发现,遗址在山梁鞍部尚有保留,墙体宽2.3米左右,残高多为数十厘米,采用当地山顶上的红褐色石块垒砌而成,石块体积略大于其它早期城址,在遗址经过的山梁上,可以隐约看到山岩上残留的凿石痕迹。在桃棚村西北海拔642米的最高峰上,有类似烽火台的遗迹,其周边瓦片的瓦色、形态、规格、布纹等,与北朝长城瓦相近似,有可能是较早的遗物。


早期长城的考察中比较严密科学地运用了田野考古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采用瓦色、形态、规格、布纹和指捏纹瓦来判定遗址的建筑和使用年代。另外,北京地区明代后期的长城遗址都有着共同的建筑特征,广泛使用了城砖、开凿整齐的石条、掺有石灰的粘合材料,以及高大坚固的墙体等。而明后期以前的长城往往是石块干垒而成,没有使用城砖和石灰,也没有加工整齐的石块。
另外,系列城堡的发现和认识,也对北京早期长城遗址的构造和戍卫特点的认知有极大的帮助。北朝长城沿线的城堡和墙圈可以分成三级,第一级是有瓦的城堡,面积在700-1300平米间,都位于较大的山口(东灵山、大村、北西岭和陈家堡)。第二级规模与第一级相同,但无瓦(禾子涧东、黄楼沟口),位于山间的次要路口。第三级是位于山顶上的小型墙圈,面积多在200平米以下。另外,在长城沿途的山脊制高点上还建有敌楼状的墩台,多残损严重,形制不明。一级城堡之间的距离大致符合史籍中所说的“十里一戍”的记载,应是长城沿线的戍所,二级城堡中也有部分属于此类戍所,第三级的墙圈只能是戍守长城士兵的住所。

长城,是中国历史的文化象征,也是北京历史的文化象征。北京城,是背依燕山而壮大起来的城市,是北部山区长城防线的总指挥部,也是长城防线重点的守卫对象,故此北京城和长城的关系密不可分。北朝长城遗址的初步确定,使北京燕山山地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厚重,燕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文化名山。古长城遗址的原始沧桑面貌,在燕山嶙峋的峰脊上,惊现远古人文风采。



本帖由 老丁2015-04-24 20:41:20发表


配两张图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马刨泉村东北,禾子涧村东面山上。

本贴最后一次由mayanming修改于2015-05-02 08:54:28

img_file=/photo/upload/2015/05/1430527825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5/05/14305278251.jpg



本帖由 mayanming2015-05-02 08:50:25发表


怎么还整出故事来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各提观点吧,拿出史料和考察结论,写文章出书阐述自己观点

北庄长城?是墙子口西北方向哪里吗?



本帖由 老丁2015-04-28 07:22:04发表


北庄与营南峪之间明长城北侧小岭梁头上,纯毛石土筑,带北京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等专家们看过。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8 16:50:36发表


祖宗说了,天圆地方,现在的人真是太笨了,非说地球是圆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贴最后一次由一根儿筋修改于2015-04-25 11:00:42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15-04-25 10:56:47发表


要证明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一个人的大规模考古才行。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bianqiang1232015-04-25 12:52:37发表


明代的人们和清代的《宣化府志》《延庆州志》都说是燕秦长城。现在的人都聪明了,不用再理祖宗们的话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自己说是啥就是啥就可以了,不用祖宗们的记载说法根据的了。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5-04-25 10:38:59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5 10:34:48发表


记载传闻是记载传闻,科学考察是科学考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用传闻去否定考察,可谓谬矣。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5 11:46:03发表


记载传闻是记载传闻?科学考察是科学考察?两者各是各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还“用(记载)传闻去否定(科学)考察,可谓谬矣”?

什么时候这“记载传闻”和“科学考察”不再像先生这样互相“否定”打架,能够互相承认互相结合在一起互相对号印证统一起来,才能不“可谓谬矣”呀?

“记载传闻”与“科学考察”无关、“科学考察”可以不理会“记载传闻”?现在人真是聪明绝顶,佩服至极!点赞!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6 01:01:27发表


您最好再了解一下移民史。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6 21:55:56发表


风马牛不相及!听您说话真愁死人了。小站有您这样的,长城学一定会异彩纷呈,整出大运河来!点赞!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5-04-27 01:26:38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6 23:17:49发表


南方人跑到北方来戍边,然后说这是秦长城。您觉得靠谱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7 02:00:58发表


司马迁写《史记》,只应该写他家边的十里地?要不就不“靠谱”?歇着去吧!别太不知道什么叫丢人现眼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至于连这个也不会讲的白痴无赖,就更不应该再在小站抹黑长城学长城文化更不配再提半个字长城了!也一直都不配搭理半句的了!还不知远远扇着去!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7 22:25:28发表


司马迁掌握着皇家的书库,继承着父辈的材料。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你看到的这些州志县志里是掌握大量资料上得出的结论,还是人云亦云?

不做任何判断就拿来使用还要“专家”干什么?还需要您去“考察”?

请控制您的情绪。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7 23:29:23发表


周史记称《周志》,三国史记称《三国志》,地方史记称地方志,皆司马迁类人杰所为。岂尔类等可妄议菲薄亵渎者!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8 01:10:43发表


您这样读书才是亵渎作者呢。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8 11:23:28发表


好啊——我尊重史志记载叫“亵渎作者”。那么不尊重史志记载的该叫什么呢?无知无畏?夜郎自大?目不识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8 14:54:26发表


您的理解能力是有点问题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我的意思是您多照照镜子。

读了这么多书,一天到晚给别人扣帽子。还是别读了。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8 16:28:54发表


说我“亵渎作者”不是“扣帽子”?罢了,别乱磨牙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8 16:58:36发表


您了解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我不过是提醒您感同身受一下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您从上往下看看,您说的话儿,给多少人扣了多少帽子。

就复用了您一个词汇给您,您就蹦那么老高了?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8 17:55:11发表


火箭老师,这是他一个人的大规模考古才得出的结论,要珍惜呀。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bianqiang1232015-04-27 07:09:37发表


赞!有踏查、有报告,实事求是。这不是某个人一句话就能否得了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bianqiang1232015-04-25 07:59:54发表


明代蒋一葵、王嘉谟、李逢时都说大村、沙峪北沟一线古长城是秦长城,现在人却都说是北朝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对莲花池村北山垭口、北庄、遥桥峪、鱼子山景区门口西通桃棚南面的燕、秦毛石土筑古长城更是毫无所知。
笔者已带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和相关县区文物保管所专家们都去看过了。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5-04-25 02:42:32发表


谢谢老丁,这个可以作为projectpm提出的问题的一个答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唐老师用北朝长城的说法,更合适一些。



本帖由 火箭人2015-04-25 01:06:39发表


好!学习了。问候丁老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三虎2015-04-24 22:22:20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72099924087524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