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松山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明清辽东四战,明军以完败收场;最后一声丧钟,乃松锦大战。

在松锦古战场行走, 至今仍能感到刀锋之寒

松山,死地也。

松山卫,与锦州隔河相望,这五六里路斩断的,不仅是洪承畴、祖大寿最后的希望,更是崇祯的复辽梦。

三千里江山,尽丧敌手;

数十万故民,惨遭屠戮。

冰冷的地名,围成一个大圈:大围子、北三道壕、南三道壕、罕王殿.......这个包围的中心,松山卫。

锦州南山,是松山包围圈北侧。山坡上,残存着三道壕沟的遗迹,和最后一段石墙,375年过去了,仍死死盯着松山方向。

古战场遗迹,几不可辨,随着风电、地产开发,随时可能消失。

行走吧,你真能感受到,一个王朝衰弱的脉搏,和另一个崛起民族,庞大的野心。

“呜呼,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后记:
1. 找不到壕沟遗迹的同志,请咨询大先生
2. 大先生找不到,请咨询老杜

----------------------------------------------------
松锦大战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清人。
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三月,清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又派兵先攻占锦州城的外围据点,后又在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至此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战役过程

初战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突围
同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士气正锐,皇太极对清军失利心急如焚。
皇太极带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昼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
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7],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锦州松山区松山镇),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决战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松锦大战标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战役分析

清朝方面
自皇太极即位以后,审时度势,对明清之间将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大决战是作了充分的各方面准备的,如进行内政改革,加强君权,对外入侵朝鲜,与其结盟,征服蒙古,与其联合,于是孤立了明朝。因此,清不仅上下团结一致,而且又无后顾之忧。所以,它就有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场战争,从而保证了松锦大战赢得胜利。
另外,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战略打击目标的选择,作战时机的掌握,用兵方略和临阵指挥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是:他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以往八旗精兵良将善于奔袭野战之长,为了避其不长于攻坚城之短,因此在松锦大战中,始终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不仅消灭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而且困逼松山、锦州、杏山的明军守将献城投降,摧毁了明军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为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

明朝方面
这次松锦大战失败,致使关外明军精锐尽丧,松锦杏三城俱失,造成这种惨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明廷的政治腐败,在此战役中反映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 盲目催战。当时崇祯皇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的辽东监军张若麒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战。因此,洪承畴“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2 督监不和。蓟辽总督洪承畴根据关外兵力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逼以车营,毋轻战”的意见,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而监军张若麒却反对,“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总督和监军两者互相掣肘,明军不知所从。
3 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当“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时,他就孤军深入;当“张若麒惑之,倏焉退师以就饷”时,他就率军南逃。因此,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
4 将官畏死。明军在松山与清军对阵时,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军,本应决一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影响编辑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京师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御史郝晋发言:“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书陈新甲覆议,“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独斩王朴,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九日处死王朴。职方郎中张若麒被处以死刑,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吴三桂受到降级处分,镇守宁远。松锦大战标榜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从此,明朝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在此次战役中,虽然明军由于上层指挥的失误而遭遇惨败,但广大明军将士“视死如归,鲜有乞降者。拥荷其将,立于海中,伸臂冀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礼,死而后已”,蹈海死者以数万计,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730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730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730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7303.jpg



本帖由 八两饭2014-02-09 13:12:10发表


赞一个,要是有战争双方的军事作战图纸就更好啦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尚方2014-02-11 10:01:40发表


尚局吩咐,哪敢不从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图一,仍能看出松山千户所的规模,方方正正一座城,被彻底从大地上抹去了,百余副将、一万明军,苦守两年,城破被屠戮殆尽,呜呼!~~~~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2126730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2126730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21267302.jpg



本帖由 八两饭2014-02-11 21:52:10发表


笔架山岛我上去过,啥东西都没啦,全都是庙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尚方2014-02-13 08:23:48发表


赞八两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野人老J2014-02-10 22:35:46发表


赞野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八两饭2014-02-11 21:55:09发表


老杜在土蛮的带领下找到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诗书2014-02-09 18:34:52发表


松山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第四张图片,是锦州南山上,战壕边残存的清军石墙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848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848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848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8483.jpg



本帖由 八两饭2014-02-09 13:14:08发表


松山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904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904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904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29043.jpg



本帖由 八两饭2014-02-09 13:15:04发表


松山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图片二,是松山城里难得一见的明砖

兵败,将亡,城摧,国危。

松山城破,明军总兵、副将被斩百余人,其中不乏响当当的人物:

邱民仰(?-1642年),字长白,陕西渭南人。万历年间乡试中举,以教谕迁顺天府东安县(今廊坊市)知县。崇祯二年(1629年),曾击退贼兵。后调繁保定之新城。擢拔为御史。出京担任河间知府,迁天津副使。崇祯十三年三月,擢右佥都御史。迁大同监军汝宁、永平右参政,宁前兵备道,代方一藻巡抚辽东,驻守宁远。松锦之战时驻军松山北,负责转运粮饷。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邱民仰同王廷臣、曹变蛟就地处决。赠右副都御史。
崇祯二年,县被兵,晨夕登陴守。四方勤王军毕出其地,民仰调度有方,民不知扰。擢御史,号敢言。时四方多盗,镇抚率怯懦不敢战,酿成大乱。吴桥兵变,列城多陷,巡抚余大成、孙元化皆主抚。流贼扰山西,巡抚宋统殷下令,杀贼者抵死。民仰先后疏论其非,后皆如民仰言。遭妻丧,告归。出为河间知府,迁天津副使,调大同监军汝宁,迁永平右参政,移督宁前兵备。民仰善理剧,以故所移皆要地。
十三年三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方一藻巡抚辽东,按行关外八城,驻宁远。十四年春,锦州被围,填壕毁堑,声援断绝。有传其帅祖大寿语者:“逼以车营,毋轻战。”总督洪承畴集兵,民仰转饷,未发。帝忧之。朝议两端。命郎中张若麒就行营计议,若麒至,则趣进师。七月,师次乳峰,去锦州五六里而营,旦日,杨国柱之军溃。逾月,王朴军亦溃。未几,马科等五将皆溃。大清兵掘松山,断我归路,遂大败,蹂躏杀溺无算,退保松山。围急,外援不至,刍粮竭。至明年二月,且半年矣,城破,承畴降,民仰死,若麒跳从海上荡渔舟而还,宁远、关门劲旅尽丧。事闻,帝惊悼甚,设坛都城,承畴十六,民仰六,赐祭尽哀。赠民仰右副都御史,官为营葬,录其一子。寻命建祠都城外,与承畴并列,帝将亲临祭焉。将祭,闻承畴降,乃止。
《清史稿》记载:“庄烈帝初闻承畴死,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庄烈帝将亲临奠,俄闻承畴降,乃止。”

王廷臣(?—1642年),明末辽东总兵。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洪承畴率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王廷臣赴宁远,三月间,大兵云集宁远。大清兵克松山,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王廷臣、曹变蛟以及副总兵江翥、姚勋、朱文德等,加上有守城官校及兵卒万余人,全部就地处死。

曹变蛟编辑曹变蛟(?-1642),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明朝名将曹文诏之侄。少年即随曹文诏在军中效力。为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平定多次的暴乱,很受天子的器重。先后被任命为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事、左都督、总兵官。时称曹文诏和曹变蛟为大明朝的大小曹将军。崇祯十五年于松锦大战壮烈殉国。
目录1相关事件

2历史评价
1相关事件编辑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湖广一带(今湖南、湖北)发生了农民起义,曹变蛟曾南下湖广,前去镇压。此后,大同地区连年灾荒,也不断发生起义,他又奉命北援大同。第二年,曹文诏出兵陕西,平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暴动,曹变蛟随同前往,一直担任先锋官。
曹文诏死后,曹变蛟成为一军总督,并被洪承畴荐为副总兵。从此,他跟随洪承畴多次镇压农民暴动。先是因为击杀高迎祥有功,升为总督佥事、临洮总兵官。以后,在平息李自成农民军中,曹变蛟转战千里。“不解甲者二十七昼夜”,于潼关击败李自成部农民军,遂晋升为左都督。为加强明王朝京都的防卫,曹变蛟又随同洪承畴进入京师。以后,留屯遵化,被用为东协总兵官。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清兵在关外大举进攻,东北边境形势日益严重。当年五月,锦州告急。曹变蛟跟从总督洪承畴出关,进驻宁远,与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刘肇基等人大战清兵,屡获胜利。
后来,清军趁机兵偷袭明军笔架山屯粮之所,明军辎重尽失,在与满洲兵的战斗中,连吃败仗,加上当时粮道被切断,大同总兵王朴首先在夜间逃走,接着,山海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山西总兵李辅明也相继逃跑。至此,自杏山迤南沿海,东至塔山,都被清兵所阻遏,明军“溺海而死不计其数”。混乱中,只有曹变蛟、王廷臣两镇之兵坚守不动,且急驰松山,与洪承畴会合固守。但时过不久,锦州被围益急,松山也遭到围攻,一切援助都被断绝。至九月,洪承畴、曹变蛟等出动城中全部兵马,多次突围,未成。坚守半年后,由于副将夏成德作内应,松山遂被攻克。
曹变蛟、王廷臣和辽东巡抚邱民仰以及参将以下百余人最后被清兵杀害。
2历史评价编辑[1]赞曰: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事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遂至谋勇兼绌,以身殉之。盖天命有归,莫之为而为者矣。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3244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3244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4/02/13919232442.jpg



本帖由 八两饭2014-02-09 13:20:44发表


看着这段历史真窝心啊!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小虎2014-02-10 10:18:49发表


赞友军!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诗书2014-02-09 20:51:32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33785510063171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