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古城”系列丛书总体框架
王鹤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依托北京大学的优势,组织开展的《中国文化大观》系列、《北京大学院士文库》、《孙子兵学大典》等文化出版工程,承担的大型文化典籍出版工程《儒藏》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为促进对古城的研究,提升全社会对古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推动形成关注、支持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相关机构,并组织专家学者,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古城”系列丛书编委会。
丛书编委会顾问为周干峙(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邵华泽(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张文彬(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主任为张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常务副局长),副主任为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长城志》总主编)、刘曙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等。
丛书编撰工作已于2012 年7 月正式启动,欢迎各地古城研究、保护机构以及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丛书编撰工作。
这套“守望古城”系列丛书,要打造成为目前国内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古城的读物,旨在挖掘整理古城历史文化,记录古城遗迹的保存状况及发展变迁,关注各地民间文化传承状况,并探讨古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丛书总体内容框架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1)古城发展沿革及历史遗存
其一是讲述古城的历史、地理、文化综述以及重要的文物遗存,属于总体概括,阐述古城的建成、发展历史,并介绍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其二是介绍古城现存的较为重要的历史遗存,介绍的遗存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充分体现古城的发展历史。
另外,还应留出一定文字内容去记叙那些已经不存在的重要历史古迹,以及那些被严重损坏亟待保护的遗迹。
(2)古城城市形态与人类活动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叙述古城的城市形态格局的形成、完善、发展变化过程。详细描述城市格局,如城门城墙、街道规划、城市功能区划分、水系分布、古代标志性建筑等,分要点说明,并通过适量的古图和示意图形象介绍。
其次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介绍,如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情况、商业活动、对外文化贸易交流等,通过文字再现古代城市的社会风貌。此部分内容可与介绍城市形态格局的内容分开叙述,也可结合在一起总体叙述。
(3)传统民居建筑
主要记述古城典型的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造过程、民居的内部形态构成、居民组成等,同时还需描写民居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以及同周边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4)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主要是记述古城当地的民间文化,包括手工艺、口述文学、音乐、舞蹈、传统礼仪、节庆习俗等。分为两类描写,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传承得好的;另一类是濒临失传的,亟待保护的。文章可以通过对当地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工作者的访谈,以他们的讲述和他们的故事,来真实地展示民间文化的内容和价值。
(5)记述历史变迁与探讨持续发展
这部分不作为本书的重点内容,是一个记录和探讨性的章节。主要内容为通过故事和图片来记录古城时代的变迁,以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别进行描述,突出对比,讲求真实客观。然后通过这种古今对比,引出发展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注意的方面,并适当作出相应的论述。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2/1360044446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2/1360044446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2/1360044446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2/13600444463.jpg

本帖由 老郑 于2013-02-05 14:07:26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