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爱我长城-〉长城绿色工程

北京晚报·科教新闻·2000年9月17日

长城绿色工程万里行

长城“两岸”生态脆弱
特派记者:胡祥凯

  长城行经的地域辽阔,燕山、太行山脉,黄土、内蒙古高原,毛乌素、腾格里沙漠,祁连山山脉,中间穿插着辽嫩、华北、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荒凉和绿色生命的交替出现,这一绝唱真乃天然之作,长城犹如一部科学研究的参考书,它的历史、地理、经济、气候、植物分布、防治沙漠、河流改道、地震等等,都留给了我们及后人丰富多彩的研究内容。

  长城沿线生态凄凉

  长城是悲壮的,长城沿线的生态又是凄凉的。长城生态专家孔繁德教授说,在山区,长城大部分位于分水岭或山脊地带,还有少量地段位于断层崖顶部;在高原地区大部分位于草原与荒漠的交界地带;在河西走廊又大部分介于绿洲与荒漠之间。降水条件从东到西逐渐衰减,东端年降水量1200毫米,中间为600—400毫米,西端仅为30毫米,除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利用黄河、祁连山雪水灌溉以外,所有沿长城地区的植被皆靠降水生长,在气象水文条件上,长城的中段和东段位于暖温带与中温带的交界地带,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和侵蚀力较强;位于长城西段祁连山前绿洲与沙漠交界处,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温差大而风力强,风蚀严重。在植被条件上长城也位于过渡性的转换地带,长城的中段与东段是森林草原与草原过渡地带,西段位于绿洲植被与荒漠植被的过渡地带。正是这些原因使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

  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

  “从目前长城附近生态破坏的形成因素分析,人为破坏仍然是主要的,因种种原因侥幸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仍然是良好的;已遭人为破坏并且生态恶化的部分地区,经人类多年精心保护及治理,也已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张军总工程师说,长城生态环境必须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规划治理,在长城以南,以农耕为主要强调农、林、牧相结合,以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长城以北坚持以牧为主,大力营造防护林,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少量发展农耕。发挥科技力量,在农业中发展生态农业;林业选择推广速生树种、种植优良牧草,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改善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