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爱我长城-〉长城绿色工程

科技日报·2000年9月9日

长城绿色工程万里行

榆林的困惑
记者:宋乐永

  榆林的闻名,离不开风沙。过去因风沙威逼而三易其城,现在又因治沙成绩卓著而引起世人瞩目。
  8月中旬,长城绿色工程万里行考察团在榆林考察时却发现,榆林在防沙治沙日益重要的今天,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千里黄沙与退耕还林的困惑

  多年来,榆林人用自己的双手在“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流沙中开辟出了块块绿洲,实现了荒漠化逆转的奇迹,成为我国的治沙典型。
  去年8月,陕西省开展退耕还林(草)工作后,榆林市被划入退耕还林(草)区,但实际上榆林全市目前尚有260万亩流沙亟待治理,六七十年代所造的300万亩老化退化林地需要更新改造。8月18日记者登上古长城发现,长城以内确有大片的绿色,长城以外却仍是大片的黄沙。榆林市林业局的李俊治局长告诉记者,在榆林的南部山区确有部分广种薄收的土地需退耕还林还草,但与260万亩的流动沙丘相比,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本着项目不重复的原则,榆林的治沙工程不再投资。过去少则有500万,多则达1000多万的治沙投资今年没有了,而退耕还林(草)款到今年8月仍没到位,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难题。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困惑

  令一直与风沙战斗的榆林人想不到的是,榆林竟是国内少有的资源富集区,黄沙下积埋着丰富的矿藏。境内有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全国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气田,有陕西省储量之最的石油以及丰富的岩盐、湖盐、高岭土、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这对榆林来讲,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却又给榆林脆弱的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内蒙古的东胜市驱车到榆林,神太路两侧到处是修路后剩下的土石堆,铁路带来繁荣也带来了千里戈壁。榆林市林业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榆林至北京天然气输送管道的两侧过去是榆林人历尽千辛万苦才营造出的绿洲,现在几百公里长近20米宽的地带又恢复了从前的荒凉,若自然恢复将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

  市场经济与义务治沙的困惑

  市场给榆林带来了沙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给治沙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治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过去主要是政府规划,提供树苗、种子等基本物资,组织群众进行义务劳动。现在虽然仍规定每年每个劳动力投10个义务工,但群众有抵触情绪,有的拒绝出工,有的敷衍了事,行政措施对治沙工作的指挥调动已经力不从心。而林业部门却每年必须按计划完成上级的造林任务。
  为了调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榆林曾采取了个体、联户承包、谁造林谁收益、多投资多收益等多项鼓励治沙的政策,但由于治沙投资高、风险大、收益慢甚至没有收益,群众不愿意承包或投资造林。

·关闭窗口·